日均航班量近千架次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结构安全由湖南大学自主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技术默默守护;马来西亚订购的全球首创氢能源智轨在中国中车智轨工厂陆续下线;会跳舞、能穿针的挖掘机印证着中联重科的创新实力……从岳麓山下的实验室到湘江之畔的生产车间,湖南以高校输出端、产业集聚端、企业承接端、机构服务端“四端联动”,让一件件专利从图纸走向现实,点亮了创新的灯塔。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湖南科教资源丰富,是制造业源头创新的“供给站”。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代表的湖南高校密集输出创新成果,并以全流程管理激活专利价值,让科研成果带着市场基因诞生。
湖南大学核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实现了核工业智能装备从关键部件到整机装备的创新升级。今年,在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中心的帮助下,团队对已有的百余件知识产权进行系统梳理,最终筛选出由10件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1件技术秘密组成的核工业智能装备“知识产权包”并实施产业化,该成果估值与首轮融资均超亿元。
这样的转化案例在湖南大学并不鲜见。“学校聚焦专利转化运用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服务体系,通过成果披露和筛选发现可转化的‘种子’,通过布局高质量专利组合培育‘幼苗’,通过配置概念验证、中试、投融资资源催熟‘成果’。近五年,学校已帮助500余件专利实现转化,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实现转化交易金额逾17亿元。”湖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许晖介绍。
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全球首条无需铺设钢轨的智轨列车……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造了众多全国、全球之最。其中就有积淀了“器件、算法、材料”三大内核技术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公司在推动转化运用方面,坚持运用专利作价入股、技术许可、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跨领域应用等多种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特别是企业创新的‘专利作价入股+骨干员工持股’激励机制,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中车株洲所研究院产经中心主任余昌瑾举例,在近年来的智轨列车专利转化工作中,公司以智轨核心技术相关专利为载体,建立了由专利发明人和骨干员工持股或跟投、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组成的股权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团队进行专利转化的动力。目前,中车株洲所的智轨列车创新成果已在株洲、西安、苏州等多个城市实现应用。
在湖南这片创业热土上,大学生用专利跑出了青春“加速度”,中小企业在专利赋能下走上“高速路”。
26岁的李镓睿是湖南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也是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年轻的“高层次人才”,从零元起步创业到拿到千万元融资,再到打造出高新技术企业,靠的正是自身积累的“技术资本”。“长沙市的良好创新环境、丰富的路演平台加速了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的进程。在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通道助力下,公司快速获得1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构建了‘网状’保护体系。目前,我们的混凝土降碳剂技术已应用于数十个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减少水泥用量20万吨以上,等效碳减排量相当于1000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李镓睿介绍。
湖南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同样深有体会:“我们在手机盖板微晶玻璃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时,亟须资金扩大产能、抢占市场。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组建服务团队,帮助企业明确竞争优劣势、排除专利侵权风险,企业最终获得上亿元风险投资,相关产品实现全球首发。”
高校输出智、产业聚成势、企业接得住、服务跟得上,湖南立足科教资源和制造业优势,借助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凝聚“四方”力量,为创新成果“落地生金”开辟了广阔空间。(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