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创新成果“遍地生金”,活力何来?(知识产权报)

——湖南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支点撬动转化杠杆

湖南为何能在快速完成专利盘点后实现专利有效盘活?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体检”报告让企业研发高管惊出一身冷汗?高校教师靠什么拿到“600万元入门费+1.5亿元后期提成”?近日,记者深入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实地采访,在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线的轰鸣声响中、高校实验室的明亮灯光下、知识产权服务者的忙碌身影旁找寻答案。

自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湖南省各市州和县市区知识产权部门开展对接活动319次,达成专利转让许可金额8.47亿元,涉及专利6494件次;1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从2.5%、0.8%提升至15.36%、14.04%……一组组跃升的数据,直观展现了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关键堵点、有效促进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取得的成效。

以转化机构建设为支撑实现“转得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得益于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知识产权中心的支持,当地的专利梳理盘活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我们的技术经理人很少待在办公室,不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了解研究团队最新研发成果、转化堵点,就是在产业园区挖掘企业最新需求和对接方向,为的就是把现有专利有效盘活。”有理工科和知识产权专业背景的王海金,是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也是一名资深技术经理人,他深度参与了中南大学许多专利转化运用案例。

今年上半年,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技术经理人团队在参与该校湘雅护理学院课题组交流后,梳理出智慧康养领域部分可转化专利。在对专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后,他们四处寻找潜在的合作方。经过多轮对接,团队明确专利转化合作方,并全程参与了项目的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等全过程。最终团队将该领域的6件专利及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价1050万元,以技术增资入股的方式进行了转化运用。

该团队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联合共建20多个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分中心等新型合作平台,多途径发布学校最新成果,动态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截至目前,中南大学累计转化专利1700余件,合同金额近37亿元,单项过亿元的专利转化项目有15个。

“科研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技术走出实验室,造福社会。”身兼湘江实验室研发与外联部部长和湖南工商大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执行院长的徐雪松深知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性。“2024年,湘江实验室以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支持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组织架构,迅速实现从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专利导航、专利申请预评估,到技术保护、成果归档与推广实施一体化管理,为创新技术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徐雪松介绍。

自2018年起,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以提升高校成果转化率为导向,陆续在15所重点高校、4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知识产权中心建设。这些知识产权中心汇集了一批既能听得懂不同领域创新技术,又熟悉知识产权、经济、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经理人。知识产权中心可以直接贯通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评估评价、基金与投融资等机构,这些都为创新成果“转得动”打下坚实基础。

以优化运营服务为突破助力“转得快”

专利战略滞后于企业高速发展、专利产出无法有效支撑企业全球市场竞争、专利资产运营手段单一……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某科创板上市企业开出的一份“专利体检”报告,让公司的研发高管“惊出一身冷汗”。

针对一系列“症状”,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症下药”,从4个方面给出了11个“解方”,点燃了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热情,重塑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认知。

这是长沙市知识产权局组织专利特派员服务小组深入企业开展“专利体检”的生动实践。长沙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长沙15家企业享受到专利特派员服务,助力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确保专利“转得稳”。

在湖南,除了“专利体检”服务,还有通过专利快速预审和评估交易等提高转化效率的服务。

烟花爆竹产业是湖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自成立起,就多次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浏阳、醴陵等地的花炮企业开展专利保护与运用调研,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今年5月,浏阳市某机械厂攻克了烟花生产‘人机分离’难题,但因技术容易被模仿,企业对该技术的产业化顾虑重重。中心接到企业咨询后,迅速联系专家进行研判并助其快速获得专利授权,同时帮助企业将该技术在2个月内快速转化,首批订单销售金额超400万元。新专利产品创造了约2亿元花炮产业机械改造新市场,掀起了浏阳花炮产业中机械制造科技创新的新热潮。”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2023年8月,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收到湘潭大学李澄清教授团队提交的“基于行业分类和概率模型的 IPv6网络空间测绘方法”专利申请,随即开展专利预审,在较短时间内助力专利获权。同时,中心还积极指导教授团队就最新技术的创新点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帮助双方规范专利许可协议,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3个月后,李澄清教授团队的这一技术就以100万元的价格独占许可给北京中硅联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以来,我们从驻潭高校1万件专利中筛选出1000件可市场化的高价值专利,推动其中100件专利与从500多家企业中筛选出的45家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并在多个全国性、区域性平台上线这些高价值专利。截至目前,在这些平台上线的高价值专利中已实现许可转让的有80余件。”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杨思超介绍。

专利预审服务让创新成果快速获权,知识产权挂牌交易又加速了专利转化运用的“下一程”。

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将服务由挂牌环节延伸至交易前的分析评估、精准匹配等环节。国防科技大学、长沙学院等高校已通过交易平台完成5件专利成果挂牌交易,促成专利转化21件,交易金额合计1800万元。

“我们运用自主研发的专利转化价值评估‘全域分析法’,从排他开发、技术潜力等8个模块68项指标出发,帮助高校评估专利转化前景、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筛选可转化成果;同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专利转化匹配系统精准匹配、推送企业信息,助力高校快速锁定潜在交易方。”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吴勤介绍,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中心已举办各类专利转化精准对接活动31场,促成知识产权交易转化项目46项,转化金额达2.25亿元,为长沙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知识产权动能。

以高价值创造为导向确保“转得稳”

用于转化的创新成果应是具备高价值的,否则再畅通的转化渠道也缺少支撑。湖南始终坚持高价值专利“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科创型中小企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理工科高校等都在积极实践。

湖南中晟全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磊讲述了其靠着一件高价值专利起家和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的故事。“专利保护是创新药的重要一环,市场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知识产权的转移或转让。”陈磊介绍,2024年,公司与九典制药完成了项目知识产权转让,根据协议,中晟全肽有权收取最高6000万元的开发费用和最高5亿元的年净销售额分成,以及该项目大中华区以外的再转让部分权益。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高价值专利从来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是专利组合。”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郝蔚祺介绍,“我们在隧道智能化成套装备高价值专利培育过程中,检索全球相关专利,开展发展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区域化分布等多维度的分析,最终形成全球系列化高价值专利组合。同时,我们通过积极推广成果应用,打造了掘进机和隧道全工序智能装备体系,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鲁义团队的5件高价值专利通过专利许可实现转化。“‘600万元入门费+1.5亿元后期提成’的合作模式,既保障了科研团队的回报,又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彰显了产学研合作实效。”该团队有关成员介绍。

在推动专利“转得稳”的过程中,除了企业和高校机构等创新主体在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以此为导向开展知识产权服务。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将目光锁定高校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推动中南大学与三一集团联合,围绕重卡的轻量化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等“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实现该领域知识产权自主可控,项目累计提交专利申请245件,形成了布局合理的专利组合,带动合作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50亿元。

每一件创新成果从产出到落地,犹如一段充满未知的长途旅行,创新主体乘着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东风”,着力破解“转不动”“转得慢”“转不好”的难题,让这段旅程走得更顺、更稳、更远。(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