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秀水知识产权国际活动日”侧记
来北京秀水街市场购物的顾客,可以看到市场正门上贴着两份北京市工商局发出的通告。它们的发布日期不同,分别是2004年和2005年,但内容却一致,都是禁止商户售卖假冒国际知名品牌商品的警告。
这两份通告不禁让人回忆起早年国内外消费者“慕名而来”,纷纷到秀水街市场索购“仿名牌”的景象。4月22日,记者来到秀水街市场,发现两份通告仍贴在门上,市场也繁荣如昔,但“仿名牌”却已难觅踪影。至于变化的原因,在参加当天举办的“关注知识产权与消费转型——4·26秀水知识产权国际活动日”活动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这次活动是秀水街市场为配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而专门举办的,从2006年至今,类似活动已经举办了3次。今年的活动围绕“消费”的主题,强调保护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生产、销售环节把关,也应重视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
活动现场,举办方播放了名为《昨天 今天 明天》的秀水街知识产权工作宣传片,秀水街市场发展史上的一幕幕场景展现在现场观众眼前。秀水街市场紧靠长安街,邻近外国使馆区。改革开放初期,占尽天时地利的秀水街市场迅猛发展。那时,秀水街市场还是一条露天购物街,市场内到处挂满了仿造的世界名牌服装。因为销售这些服装,秀水街的“名气”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谈起这段历史,秀水街集团董事长张永平感慨良多。活动中,他自豪地讲到近年来在工商、知识产权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助下,秀水街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请工商干部驻场监督培训、推行商标授权经营、进行业态改造等。近年来,秀水街市场每年清退、劝退的销售假冒或禁售品牌商品的商户达上百家,目前已基本制止了商户公开摆放、销售北京市工商局明令禁售的48种品牌商品。
“销售”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消费者索购、诱购侵权商品的现象仍存在,使得“仿名牌”商品依旧有市场,再加上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使得秀水街市场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在活动现场,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如果不从“消费”环节上进行疏导,侵犯知识产权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消除畸形的购假需求,才能为售假商户的销售转型提供消费支持。”该负责人说。
法国卡地亚的品牌权利人代表杜明泽充分肯定了秀水街市场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付出的努力,但也补充说:“‘仿名牌’的消费需求给秀水街的转型工作带来了阻力,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最大瓶颈。”
为了消除“仿名牌”的需求,秀水街市场在活动现场公布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联合行动路线图”,包括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基金、规定“买卖同罪”等措施。同时,秀水街市场还大力扶持商户申请自有品牌,目前已经培育了阿拉丁、家蚕等6家商户的自有品牌。活动当天,北京市工商局的领导同市场负责人一起向这6家商户颁发了自有品牌荣誉商户锦旗。
作为秀水街市场的老顾客,瑞士驻中国使馆公使夫人瑞塔对“秀水街”有着很深的感情。活动现场,她代表外国消费者宣读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每一名来秀水街市场购物的外国消费者,拒绝索购、诱购侵权商品,关注秀水街市场的民族品牌和特色商品。她的倡议宣讲吸引了不少外国消费者驻足倾听,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但“4·26秀水知识产权国际活动日”留给人们很多思考。如今,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与国际接轨,民族自有品牌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不光是秀水街,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类似的市场,正发生着同样的可喜变化。(中国工商报 记者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