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投资不是赌局,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立易行难
这是一场豪赌般的投资。
企业的投资在豪赌。首先,凭着简单的判断,便认定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奇高,各类企业的资金便蜂拥而来。再者,2006年,多晶硅价格从几十美元非正常暴涨至500美元,国外企业持币观望,国内企业却大投资金。最知名的便是尚德在价格至高点与美国MEMC公司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多晶硅长单!随后,多晶硅价格暴跌至20美元上下徘徊,国内企业“拥硅为王”的梦想破灭,巨额投资换来的却是苦不堪言。尚德其后便不得不支付2.12亿美元违约金方得以“赎身”结束十年合同。还有,明明2009年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的迹象了,企业却还在拼命投钱扩大产能,即使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依然高喊着逆势增产的口号!不分析市场的变化、不判断技术的更替,我们的企业似乎只是用尽全部力气和巨额资产豪赌一场注定破灭的发财梦。
政府的投资在豪赌。光伏产业急速扩张的背后,是各地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土地价格、税收优惠、人才市场等各个领域全方位的扶持。为了招商引资,搭上光伏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各地政府不惜代价,不顾成本地支持,而对于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并不清晰,对于产业的风险几乎未闻未问。依然以尚德为例,在初创尚德之时,地方政府甚至做好了“投资的钱就这么打了水漂”的准备;而到了产能过剩危机严重的2011年,为了鼓励尚德继续扩张,无锡市还提出了“五年内再造一个尚德”的目标,为此专门为其划拨了数百亩土地,让尚德在规定时间内再造一个五万人的工厂。一腔热血,又似乎缺少了些许底气,地方政府用尽政策、大力扶持、广泛引资,豪赌的是一个产业带来一方水土繁荣昌盛的梦想。
选择豪赌,是因为认不清形势;选择豪赌,是因为看不懂未来。事实上,有了科学分析的基础,看明白当前形势下的大势所趋,投资大可成为一种理性决策,而非一场掷硬币般的赌局。知识产权评议便是这样一门“科学”,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告诉我们态势,告诉我们风险,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早在2009年,针对国内外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析就已显示,日本在技术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垄断程度较高;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制造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仅有42.4%,远低于国外在华申请比例99.1%;国内企业的专利国际化程度非常低,仅有2.8%的原创专利技术再国外进行了专利布局;在产业链上中游尤其是多晶硅制造、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并基于风险判断和国内技术领域和发展的无序状态在当时已经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等建议 。技术在日本、市场在欧美、竞争在国内,知识产权信息了然眼前,我们却依然视若无睹地迈出了大跃进的步伐,令人扼腕叹息。
知识产权信息中蕴含着大量前沿技术信息。密切跟踪整个产业以及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动态,通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了解监控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状况的目的和方法,掌握国外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获取途径,并在与产业发展信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在内的知识产权策略,这才是企业和政府的“投资”之道,也是制胜之道。
这也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企业生存堪忧,“双雄”亦已早衰;政府巨资打了水漂,新兴产业迅速跌落神坛。没落过后,不禁反思,光伏是个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但是听下来怎么没有门槛呢?
事实上,真正的技术门槛掌握在国外供应商的手里。我们的脖子被两块卡着:一是设备,在中国还几乎找不到设备供应商的身影,全是进口的,外国设备供应商通过不断研发,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而我们则需要向外商支付100%的定金,却排到一两年后才能拿货;二是硅材料,国内的原材料无法充分供给,与外商一签就要签十年二十年的长单,而多晶硅材料的价格可谓跌宕起伏。而中国的光伏企业绝大部分都拥挤在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产业链中下游,依赖地方政绩和投资冲动,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有人说,国内的光伏设备企业根本不具备引领工艺进步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有报道称,在号称国内“光伏第一大省”的某省,大大小小光伏企业中真正拥有研发团队的仅占2%至3%。
归根结底,在这个高技术产业,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我们选择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去经营:贷款投资、扩大规模、负债生产,目的是降低成本,然后采用低利润率的方式进行销售……价格战成了唯一的竞争资本和出路,也最终成为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罪魁祸首之一。
同一时间的美国,却意识到自2000年以来,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为负20%,若要重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重新建立领先优势,需要至少多年的时间。为此,美国选择了一方面通过贸易摩擦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加紧研发核心技术 ,布局自己的知识产权。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立易行难。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一定范围内的独享权利和排他权利,是企业脱颖而出的资本,也是产业以质取胜的关键。诚如我国的光伏企业和产业,如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想必断然不会选择一再扩大产能来占领市场。
事实上,自主知识产权是可以科学“布局”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可以根据当前的专利热点帮助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竞争焦点;可以通过专利信息分析挖掘到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空白点;可以找到竞争对手的核心专有技术,判断是否可规避或具有可替代的技术;亦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降低研发中的重复投入,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布局”在专利热点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是融入产业焦点领域与竞争者进行交叉许可的筹码;“布局”在技术空白点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是获取新兴领域先机和专有权利的资本;“布局”可规避或可替代的技术,是在为激烈的竞争排障扫雷;“布局”完全自主的创新技术,是在打拼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先行
“大凡成事,半由天命,半由人力”,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屡战屡败时曾如此感叹,而这一轮光伏悲歌,看似也是天命与人力的叠加。不过,我们也不禁叩问反思,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如果不具备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是不是还要盲目给予大量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助推伪高科技的昙花一现?
显然,我国的光伏产业不具备核心技术,不具备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政府应该判断清楚形势和趋势,应该更多地扶持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应该科学引导投资,而不是盲目上马项目和大举进军欧美市场。当中国几百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如同当年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时,那时结果其实已不难预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是看掌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这一点,决定了在产业发展中是做高端还是做低端,是“拿大头”还是“拿小头”,是控制别人还是受制于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竞争已越来越前移,表现为越来越从市场化阶段的技术竞争走向市场开发前的技术竞争,其中又以市场开发前期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竞争最为激烈。尽管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还处于技术成长期,行业技术垄断性不高,核心专利少,知识产权壁垒尚未形成,但从世界范围看,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跑马圈地”早已开始,专利、标准的竞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已经形成。根据对近几年国外企业在华申请专利分析看,“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控制国际市场战略制高点的意图十分明显”,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这样表示。
光伏如同一个缩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为此,我们呼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请让知识产权先行,请让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先行!通过分析评议,确保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谨慎投资;通过分析评议,确保上马的项目有前景无风险;通过分析评议,确保重点支持的产业和企业有知识产权有技术;通过分析评议,切实招引到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贾,避免一些借知识产权商业化之名,行低端制造业之实的项目。
五、光伏的明天
可喜的是,2012年年末起,国家已连续出台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也位列重要举措之中。光伏产业“寒流褪去”的曙光开始显现。
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10月底,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出台一揽子“光伏过冬”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亿元。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等5项政策。科技部、工信部等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拓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
政策的刺激,对于陷入困局的光伏企业发挥了救急的作用。随后,光伏概念股普遍大涨,多只股票同时涨停。2013年第一周,美股中概太阳能指数累计涨幅高达22.67%,其中,赛维LDK在新年最初的四个交易中飙涨57.78%,尚德电力涨32.86%,并开始逐步走出退市阴影。
我们期待,光伏的明天!
(保护协调司 行业战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