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分析解读

专利保险:筑起创新创业保护围墙

  “我们打过专利维权官司,即便赢了,动辄二三十万元甚至更多的调查及法律费用也让人头疼,专利保险应该推广!”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杨坤说。专利保险是福建省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当前大力推动的工作之一。企业只要支付一份保费,在遭到专利侵权诉讼时,只要符合赔付条件,就会得到保险公司最高12倍的赔偿。由于专利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的维权顾虑,降低其维权成本,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正从中尝到甜头。

  以政策为先导 完善服务体系

  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逐渐增强,更多的知识产权权利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然而,专利侵权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诉讼成本高、案件取证难、诉讼周期较长,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常常难以承受其重。为解决这一难题,自2012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公司)共同启动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分3批确定27个试点地区,通过推动专利保险险种创新、优化运营模式、简化理赔程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等,全面提升了专利保险的社会认可度。

  从2012年专利保险“试水”以来,截至2015年9月,全国超过2500家企业投保专利执行险和侵权责任险,保障金额达2.7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专利执行险和侵权责任险共1195件,保障金额达7164.5万元,同比增长28%。目前,除上述2个险种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和知识产权综合责任保险也已开始业务运营。除27个试点地区外,山东省济宁市、广东省中山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浙江省金华市等10个非试点地区也自发开展了专利保险业务。

  2015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根据《意见》要求,我国将加快培育和规范专利保险市场,支持保险机构深入开展专利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加强运营模式创新,加大对投保企业的服务保障,完善专利保险服务体系。

  以试点为抓手 创新工作模式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引导专利保险的健康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先易后难、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政府引导、商业对接、专业化运作”的原则,不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推行,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服务模式,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地方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下,专利保险工作成效初显。

  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共有30个省、市、县出台了专利保险指导意见、专利保险补贴政策,有效推动了专利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人保财险公司也广泛征集试点分公司的承保方案,结合专利保险的特殊属性,制定了详尽的专利执行保险承保方案。据人保财险公司统计,截至2014年6月,人保财险公司共接到报案信息17条,已决赔案4笔,支付保险金26.21万元。

  何以使专利保险在越来越多地方试点“开花”?毫无疑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为了给企业专利筑起“保护网”,以达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调研结果显示,小微企业对专利保险的依赖程度远大于大中型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较高的维权成本已成为我国小微企业实施和执行专利权的主要障碍之一。专利保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可以保护企业重要的专利资产,提升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关专家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必然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因此,加快推进专利保险工作愈发重要。 (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