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苏州高新区、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设立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下称集聚区)以来,各集聚区从营造发展环境、整合集聚资源、激活服务市场、培育服务机构、组织供求对接、深化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在今年10月通过了验收评审。对此,本报特开设“推进服务集聚 融入产业发展”栏目,报道各集聚区建设的具体举措、工作成效及目标达成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规划,以飨读者。
“我们正在自主研发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机,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帮助,不仅少走了弯路,还可以及时代理专利申请,减少创新的后顾之忧。”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车库咖啡里,年轻的博士陈拯民已把创业梦想逐步变成了现实,他研发的电动汽车用的电机,性能是特斯拉所用电机的2.5倍,成本是其1/3。北京中关村是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试验区之一。如今,如同陈拯民的感受一样,无论是企业还是创业者,都十分看重这里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
“我们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工作,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利用产业集中区域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旺盛的特点,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与创新主体需求的深度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创新主体服务
在银行办理过U盾的人都知道,近年来,这个小小的电子产品从进口到国产,从最初的体积有半部手机大到如今小到像一个USB插头,而且上面大都印有自主品牌和“中国专利产品”字样。“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U盾,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围绕此技术先后已提交专利申请近1000件,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产品系列。在这背后,中关村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专利分析、专利申请及PCT国际专利申请等相关工作上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中关村一家自主研发U盾的企业,飞天诚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飞天诚信)副总经理韩雪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伴随着知识产权数量的增多,“走出去”的脚步加快,企业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服务创新主体,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肩负的使命。”位于中关村的柳沈律师事务所有关负责人认为,当前中关村是北京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和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成立以来,努力强化各项措施,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推动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底,北京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共有专利代理机构195家,占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总量的62.9%,占全国的18.2%;执业专利代理人2441余名,占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的59.2%,占全国的23.3%。全国两批87家企业类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中,中关村18家,占比20%。中关村集聚了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和培训等六类高端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效整合了北京优势知识产权服务资源。
为加快发展助力
前不久,中关村率先成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这是依托知识产权专业化机构成立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专利运营基金,对进一步激活技术交易市场、服务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重要作用。其中,该基金的主要运营单位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是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成员单位。
“通过创新服务举措和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等措施,不断加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加快发展助力。”在汪洪的介绍中,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努力打造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工作脉络清晰可见。
2012年10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2013年4月,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从那时开始,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及有关单位不断加快中关村“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一条街”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资源的聚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质量监督局、中关村管委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业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创新发展的办法》,包括房租补贴、人才培养、支持高端服务、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方面的15条优惠措施,引导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聚中关村;同时,中关村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聚集了73家优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有效整合了优势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并组织引导联盟成员单位深度对接园区企业、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还加强服务机构与领军企业对接,搭建对接服务平台,助推重点产业发展,并先后委托集慧智佳、东方灵盾等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分别针对中关村园区内的小米、360等知识产权领军企业涉及的多个细分技术领域开展了深入的专利分析工作,为企业的下一步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报告。
近3年来,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基本形成了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业试验区平台建设为纽带,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园区联动、机构参与的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良好格局,并推动了区域知识产权提质增效。截至2015年10月底,北京中关村核心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5.6件。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机构建设,打造实力更强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服务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汪洪所言,道出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重点。 (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