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家企业扭亏为盈,一批批企业赢得竞争,驰骋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这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能力强,并拥有量质俱佳的专利。
其实,专利本身就是衡量创新水平的尺子,更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跨国巨头的发展经历到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中,都不难发现这一明显标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同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家科技型企业要想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就不能不重视专利,就不能不重视创新。很多企业从吃苦头到尝甜头,历经曲折才懂得了这一道理。时下,面对转型升级的使命,创新发展的前景,企业更需要政策来引导,地方各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释放更多的创新活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掌握专利武器,在创新的道路上实现更好发展。(知识产权报 作者 鲁知)
椰国食品:自主创新造福大众
11月的海南,窗外依然是骄阳似火,但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椰国公司)的实验室里却保持着清凉的恒温,架子上一排排的玻璃瓶中,浸泡着一种透明的、形似果冻的物质。
“这是我们的发明专利,将椰子水发酵制成的食用纤维,俗称椰果,食品行业的很多产品都在使用。”身着白色工作服的椰国公司总经理钟春燕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着实验室,一边做着介绍。
历经一年半的研发,钟春燕提交了“将椰子水发酵制作的食用纤维及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培养出了滑爽、脆嫩、可口的食用椰果,并在2006年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发明创造要为大众服务,我希望将我们的创新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看似柔弱的钟春燕,却有着宽广的胸怀,她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还把椰子水发酵的发明专利无偿给海南的贫困椰农使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数年时间,通过她的不断努力,海南椰果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产值逾200亿元的大产业。
“目前,椰国公司销售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专利产品。”钟春燕的发明专利,不但荣获了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椰国公司也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以我的发明专利来造福大众就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动力。”钟春燕诚恳地说。(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三一重工:专利构筑竞争实力
一排排红黄相间、颜色鲜艳、身材高大的新泵车如同仪仗队一般,整齐地伫立在厂区大门两侧,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夺目。从长沙市中心驱车45分钟左右,记者来到了位于长沙经济开发区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工)。
持续推进专利战略,激励创造,是三一重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撒手锏”,也是企业经济利益实现稳步增长的重要砝码。2011年9月,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8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成功下线;2008年12月,臂力达1000吨的国内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在三一重工成功建成。
“在这样一个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跑者企业中,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激励创造。”三一重工知识产权部总监陈路长向记者表示,三一重工一向十分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在激励发明创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三一重工累计提交中国专利申请5800余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341件,居行业首位。2010年,三一重工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输送泵的节能控制方法”摘得中国专利金奖;2011年,三一重工 “用于抑制混凝土泵车臂架震动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巷道掘进机”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近年来,三一重工在专利积累的基础上,产值与效益实现高速增长。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28亿元,净利润29.04亿元。
“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根基和命脉。”陈路长表示,三一重工不断完善着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了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业界领先的专利及产品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三一重工要做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离不开专利创造的重要支撑。”陈路长强调。(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太原钢铁: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002年,我们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只有10件;而2013年增长到近500件,其中40%为发明专利申请,当年获得专利342件。”近日,山西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集团)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钢铁产业并不景气的背景下,太钢集团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始终重视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优势来转变产品结构,由原先的“大而全”转向主打“高新特”,主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不锈钢品种,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拥有专利的高精尖产品,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20%,但仍然供不应求。”据介绍,太钢集团近年来自主研发的一系列专利,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全国57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太钢集团技术中心排名第2位,钢铁行业第1位。
据介绍,近年来,太钢集团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其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连续5年居山西省首位。凭借专利优势,太钢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在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太钢集团逆势上扬,2013年产钢9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60亿元,利润5亿元,位居国内行业前列,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列。(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建科机械:激励创新赢得市场
“建科机械(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科机械)实现快速发展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专利就是生产力的硬道理。”建科机械法律部经理陈树红表示。
长达30米的数控盾构管片钢筋生产线横卧在硕大的车间内,如同一条钢铁巨龙。“这套专利设备是我们为中铁隧道集团自主研发的,是目前钢筋加工装备领域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产品,即将在项目工地投入使用。”向记者介绍时,陈树红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她表示,近年来,企业高度重视专利工作,并以此支撑着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建科机械制定并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除了明确各相关部门及岗位的知识产权职责外,还突出了对发明创造的激励政策,激发了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
“激励创新、依托专利,为建科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回报。”陈树红说,如今建科机械生产的专利产品,每一台售价都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之间,产品利润率高达30%以上。
重视专利创造,使建科机械尝到了甜头。近3年来,建科机械提交专利申请19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6件;获得专利199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在此基础上,建科机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并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列。
“专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敲门砖,也是企业发展铺路石,更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催化剂。”陈树红表示,建科公司要以专利优势争做行业的世界第一。(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