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青岛:激发创造活力 扬起发展风帆

  蔚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风光秀美的名城青岛,近年来正涌动着创新的浪潮。近年来,青岛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连年居副省级城市前列。2015年上半年,青岛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之比达51.4%,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中保持领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6件,在山东省各地市中遥遥领先。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目标,我们一直在努力。”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李天传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青岛市抓住区域和企业两个重点,着力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区域创新活力彰显

  “青岛即墨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近5年来共提交专利申请1.48万件,其中提交发明专利申请7411件;专利授权量478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1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县级市前列。”即墨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邱世军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即墨市知识产权工作通过健全工作体系,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先后在创新主体中实施了专利“清零工程”“倍增工程”、优势企业推进工程以及“蓝色跨越工程”,打开了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即墨市知识产权局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与企业“一对一”的知识产权服务指导工作,向企业派遣知识产权特派员,并组织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学习与参观交流等,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抓住“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机遇,在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了一批相关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近一年来提交专利申请4660件,实现了新的突破。

  如同即墨市一样,青岛市所辖的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五市中,知识产权工作开展得日益广泛、深入,形成了各层面、各部门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落实专利创造的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了所属各区、市、县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特色,有的放矢地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的积极性。2014年,在区域创新的基础上,青岛市有11个项目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个项目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获奖总数比上届增长50%,再创历史新高。

  企业创造成效突出

  “节能环保产业需要高技术支撑,依托20余件发明专利,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岛裕盛源橡胶有限公司(下称裕盛源公司)总经理郑祖祥谈起自己企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介绍,裕盛源公司是青岛第一家采用先进的预硫化技术从事循环再制造的公司,这个领域的技术要求既新又高。在创业初期,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人员帮助他检索国内外专利文献,使企业少走了不少弯路;在裕盛源公司的发展中,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时对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培训,使企业在懂得技术创新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专利保护意识;在企业涉足海外市场之前,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醒裕盛源公司要预先进行海外专利布局,为企业“走出去”铺平了道路。

  如今,更多的青岛企业在重视专利创造的基础上,实现了“走出去”,企业经济效益蒸蒸日上。诸多企业负责人都认为,这与青岛市的政策保障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连续开展了企业贯标和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一大批企业先后进入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或优势企业行列,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为提升。同时,青岛市结合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把推动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工作作为提高专利质量和助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完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极大提高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如今,一份份为创新扫清障碍的政策连续出台,一项项激励创新的措施不断推出,一个个创新元素被充分调动,一件件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青岛,正在成为一座洋溢着蓬勃活力的创新之城。

  “创造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我们将不断强化指引、协调、服务能力,以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为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和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李天传的话,透露出青岛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活力之源。(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