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创新筑实力 “京信”展风采

  1997年,41岁的霍东龄和同学张跃军一起创办了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下称京信通信),那时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工程师出身的霍东龄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通信技术研发上。正是由于他对于创新及知识产权的重视,18年后的今天,京信通信员工已经超过1万人,除了在广州设有总部研发基地之外,还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分别设有研究所,至今拥有国内外专利19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56%。近年来,京信通信先后3次获得中国专利奖,走进了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行列。

  专利博弈赢未来

  “如果没有专利支撑,企业成长只能是一个梦想。”京信通信知识产权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京信通信与国外企业专利博弈的故事。

  2008年,凭借知识产权优势日益崛起的京信通信,准备以自己的专利产品打开美国市场。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公司尚未站稳脚跟就遭到了迎头一棒。一家美国同行企业以专利侵权为由,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对京信通信发起了诉讼。初次遇到这种情况,京信通信的当家人也是一惊,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自己的专利重新检查了一番,并没有发现美国企业所谓的“专利侵权”情况,倒是发现对手在华申请的专利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下,大家松了一口气,立即准备反击。京信通信在积极应诉的同时,也在国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对方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走过6年漫长的维权之路,终于赢得了诉讼的全面胜利。

  通过这次与国外企业的交锋,京信通信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京信通信在总裁的直接领导下,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三级管理架构和规范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京信通信知识产权部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在企业各有关部门有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20余人,形成了与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深度结合、较为完整、运转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时至今日,京信通信每年用于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专项投入达到1000余万元。同时,京信通信建立了企业内部的专利数据库及电子申请系统。在企业重视和精心布局下,京信通信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全面投入,使该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与前些年相比,京信通信更加重视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为成功“走出去”铺平了道路。

  自主创新战市场

  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到2014年巴西世界杯,京信通信为诸多国内外重大活动的多个大型场馆部署了京信通信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设施,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同,也成为在国内外日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企业。

  “实力的背后是知识产权。”京信通信知识产权部负责人的介绍,揭开了京信通信迅速成长的“秘诀”。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是京信通信一直坚持的企业发展方针,但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京信通信却从不吝啬,不但成立了2000余人的技术研发队伍,在国内外设立了多个研发基地,构建了业内领先的全球研发体系,而且将每年营业收入的5%作为技术研发费用,制定了激励发明创造的规章制度,极大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开展。在日益强化的研发工作基础上,京信通信在天线及子系统、无线优化、无线传输、无线接入四大领域掌握着业内核心技术专利,主导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49项;多件专利先后获得第九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其首创的数字射频拉远技术专利,成为国内多条高铁无线覆盖工程的主要供应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E基站大容量接入技术和多系统光纤分布技术,不仅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先产品,还成功打入了美国高端市场。

  “专利提升的是市场竞争力,增强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如京信通信知识产权部负责人所言,在知识产权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企业效益连年向好,2015年上半年,京信通信纯利同比大幅增加50.5%,实现了新的跨越。

  “坚持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京信通信不断前行、赢得未来的动力源泉。”京信通信知识产权部负责人强调。 (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