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从父亲手上接过企业以来,重庆星星套装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晓俊就坚定了一个想法:闯出一条创新路,成为中国室内套装门龙头企业。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从未动摇他内心的坚持。
在工厂里,刘晓俊摸着刚生产出来的还带有温度的门板自豪地说:“从整套设备到生产工艺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现在拥有400多件专利。”与一般的门企不同,星星套装门生产的门采用竹子作为主要材料。时光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刘晓俊的父亲带领团队研制竹材碎料板。他们将竹、木废料磨成粉末,再用胶粘剂凝固,用铁锤“轧”成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1次反复试验,一块10厘米的竹材碎材板终于成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提交专利申请时,刘晓俊的父亲将它命名为“101型野生杂竹碎料板”,以此纪念这项发明的来之不易。
在开发竹材碎料板的基础上,星星套装门深度开发了由门页、门框、门套三大件组成的“主材套装门”系列产品及成套设备。一件件发明专利,为公司注入了自主创新的血脉。然而俗话说“树大招风”,发展起来的星星套装门让一些企业为之眼红。2010年的夏天,刘晓俊连同很多公司的高管都夜不能寐。成都某机械公司就一件名为“碎料模压门皮连续生产系统”的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当初委托这家机械公司加工设备,没想到竟是引狼入室,全盘复制了我们的技术指标。更关键的是公司所有的生产线都围绕这件专利打造,失掉它无异于失去整个公司。”对于当时的情景,刘晓俊记忆犹新。
大祸临头岂能坐以待毙,星星套装门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紧急求援,中国(重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也启动维权援助服务。经过调查发现,星星套装门公司保留了当年与成都某机械公司的委托加工合同,并且星星套装门的专利申请时间、技术公开时间都在该成都公司之前,无效宣告请求难以成立。最终,星星套装门保住了自己的创新成果。类似的事件让刘晓俊越发坚信,知识产权的“命门”一定要牢牢攥在手心。
如今,星星套装门的产品销售遍布全国,还出口到10多个国家。即使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2015年销售额仍达到8亿元。屡屡被问及公司永葆活力的奥秘时,刘晓俊会语重心长地说:“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正是企业发展的‘命门’所在。” (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