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18年“变废为宝”的创新梦

  在被称为“印染之城”的浙江绍兴,每天要排放4000多吨印染污泥,如何处理这些工业废弃物成为印染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而发明人朱秀刚研发的一项专利技术成功使印染污泥“变废为宝”,可以制作成仿木塑地板等多种建材产品。

  18年前,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的朱秀刚毅然选择下海经商,开启了他的创新梦。当时,随着“以纸代塑”的兴起,朱秀刚将技术研发方向瞄准了该领域。1999年,朱秀刚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名为“一种包装物原料的制作方法”。“该技术可以将植物纤维,比如秸秆等制作成育苗杯、花盆、商品包装盒等多款产品。”朱秀刚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使用该技术生产的育苗杯在土壤中3个月后会自然降解,使用方便且不会污染环境。

  在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后,朱秀刚又将研发方向瞄准了工业领域,先后研制出了水处理污泥生产生物降解制品、生活垃圾生产生物降解制品、建筑垃圾生产降解制品、矿山尾矿和炉渣生产降解制品、外来有害杂草生产生物降解制品、动物粪便生产生物降解制品等。

  由于使用朱秀刚研发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低成本、环保等诸多优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朱秀刚向记者介绍,目前,他正在和负责滇池治理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方希望利用他发明的杂草、污泥治理技术改善滇池的生态环境。该技术通过将污泥和水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可以制作出栈道、景观护栏、小木屋、观景台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正好可以用于滇池的旅游景点建设。

  截至目前,朱秀刚在固体废弃物可再生利用方面已经提交了30余件专利申请。回忆起十几年来的酸甜苦辣,朱秀刚坦言:“目前,我研发的多件专利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已经有多家企业开始或寻求与我合作。从十几年前从事技术研发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我终于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

  18年后,65岁的朱秀刚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的创新梦仍在继续。“我将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将技术研发方向延伸到应用领域,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朱秀刚表示。 (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