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们围绕‘美丽厦门’建设,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1月7日,在参加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时,厦门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卢琳兵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厦门市以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发挥厦门对台交流的“桥头堡”作用,加强两岸在知识产权经济领域的合作,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各项专利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厦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6909万件和4.1158万件,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187.55%和179.08%。截至2015年11月30日,厦门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13件,比“十一五”末的3.72件增长了279.8%。另外,“十二五”期间,厦门市所属的6个区均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福建自贸园区厦门片区获准设立后,我们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在福建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推动在厦门自贸片区成立专利、商标、著作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局。厦门自贸片区正式挂牌后,我们又成立了自贸片区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制定了《推动厦门自贸片区知识产权工作方案》,与自贸片区管委会建立了常态化工作协作机制,并率先建立了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开展了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引进了两岸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自贸片区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卢琳兵告诉本报记者。
2014年9月,中央出台的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在厦门开展两岸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厦门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提供了强大动力。“2015年初,厦门市政府印发了《厦门市开展两岸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5年—2020年)》,重点围绕壮大市场主体、建设发展平台、优化支撑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18项任务,明确了保障措施和具体责任单位,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卢琳兵说,厦门还组团赴台与台湾生技产业联盟等多家单位进行洽谈;围绕两岸在知识产权经济领域的合作路径这一重要课题,在厦门举办了首届“两岸(厦门)知识产权经济论坛”,征集编印了《两岸知识产权经济论坛论文集》,收录两岸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共22篇论文15万余字,推动了两岸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进展。厦门作为对台交流的“桥头堡”,如何先行先试,探索两岸在知识产权经济领域的合作路径,已成为两岸知识产权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卢琳兵认为,在厦门开展两岸知识产权经济试点,应重点突出台湾元素,实现实质性共建。
据了解,根据两岸知识产权经济试点构想,两岸将成立知识产权经济促进会,并在厦门、台北互设办事处作为推进双边实质性共建的常设机构,由专人落实相关工作;共同投资建设两岸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中心,两岸知识产权银行、孵化转化基地,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投资基金、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知识产权经济试点核心区、协作区,借鉴“厦门龙岩经济协作区”的政策模式,向厦门以外的资源优势区域寻求合作;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率先实行分析评议制度;与国际接轨,高效实行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执法,争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开放台湾地区代理机构入区执业;更好地借鉴运用台湾知识产权成功经验,集合两岸中华民族智慧,为中国的知识产权经济发展模式作有益探索。
卢琳兵表示,未来厦门市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个发展”理念、“知识产权强国”部署的要求,紧紧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自贸片区、两岸知识产权经济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以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促进知识产权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建成“美丽厦门”提供有力支撑。(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