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天津市西青区:知识产权助力打造创业新城

  以往,在人们一贯的印象中,属于天津市西青区的“金字招牌”共有两块:一块是区政府所在地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和镇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另一块是辖区内的精武镇上出了个大侠霍元甲。如今,人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区域城镇化发展、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强,建设创新型西青、促进经济转型的工作成为了西青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在积极构建‘新西青·新城市’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助力作用不可或缺。”在今年4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后,西青区知识产权局局长高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西青区创新发展的“秘诀”。西青区累计培育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专利试点企业464家,其中有24家企业近年来以专利权出质获得贷款金额4.666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新培育出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专利产品达到了32个。可以说,如今,在杨柳青和霍元甲之外,知识产权已成为了世人了解西青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以转化带发展

  有人曾戏言,西青区杨柳青镇的“地标性建筑”,属于一家名为鑫宝龙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鑫宝龙公司)的企业。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原来,作为千年古镇,杨柳青从古镇整体保护规划角度出发,很少建设高耸的摩天大楼。而前不久,鑫宝龙公司为了测试企业自主研发的8米/秒超高速电梯,在镇南建造了一座近百米高的电梯试验塔,一举成为了镇上的“第一高度”。

  “不仅建筑是‘第一高度’,知识产权工作也要达到‘第一高度’。”鑫宝龙公司董事长曹杰对知识产权的布局和运用转化非常重视,这也成为了带动企业发展的一大利器。在鑫宝龙公司的电梯生产车间内,从电梯的曳引机到光幕保护,从总线系统到变频门机,乃至人们所能直观看到的不锈钢轿厢和金属按钮,都已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在其中每一个技术领域,企业都提交了专利申请,一部鑫宝龙电梯就是一个覆盖产业全领域的专利“集合体”。

  “像鑫宝龙公司这样依靠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带动企业发展的案例,在西青区并非个案。”据高英介绍,为推进转化利用,推动知识产权成为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西青区近年来出台了《西青区扶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西青区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发明专利授权后实施转化两年内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的每个专利产品资助30万元,对专利权质押融资超过500万元的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资助。

  与此同时,西青区还将知识产权指标作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评价指标,近三年来已累计推动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立项65项,培育了12个“杀手锏”专利产品,32个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专利产品,其中4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使专利的实施转化成为了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其中,曹杰和鑫宝龙公司的经历最具有代表性。目前,鑫宝龙公司及旗下的戈尔电梯、鑫诺电梯两个子品牌公司提交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超过了100件,专利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突破了7亿元。而辖区内的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则紧紧围绕研发的新成品提交了近150件发明专利申请,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80%。

  以服务求效率

  除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外,西青区另一项引人注目的工作,是通过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使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布局,现在区内初步形成了‘5+N’知识产权服务格局,活跃着12家专利代理机构、3家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230余人;另一方面,我们还促进企业和专业化机构对接,提升企业专利工作水平,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一企一策’服务,引导企业建立制度、标准和流程相统一的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模式。”高英说。

  实际上,除了高英所介绍的,近年来,西青区还在区内大力推进专利导航和贯标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这方面工作,在作为西青区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领域体现得较为明显。位于西青区精武镇的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大冢),不久前就在贯标咨询服务机构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贯标认证。在中国大冢总经理高海春看来,天津市、西青区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推进的贯标工作,使中国大冢加强了知识产权机构、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生产经营全流程,让这家拥有35年历史的企业在医药产业大输液这一细分领域内赢得了市场先机。

  “此前,中国大冢的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不够高、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未能细化至责任到人、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推进知识产权贯标,实现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创新的升级,对中国大冢而言可谓正逢其时。”高海春向本报记者介绍,自2014年8月起,中国大冢在西青区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启动贯标工作,历经诊断分析、系统整改、学习培训以及运营评审,使企业的创新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贯标工作的推动,中国大冢的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和核心技术专利实施转化率均超过60%,专利产品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近1/3。”对于贯标工作“实打实”的回报,高海春十分欣喜。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西青区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契机,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保持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指数在天津全市第一的位次,力争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同时,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万百千’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坚信,西青区的知识产权工作未来一定能够再迈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展望今后的工作,高英信心满怀。 (知识产权报 崔静思 通讯员 刘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