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柏老汉杨凌赶集记

  从西安市西南的灵沼乡冯村去往杨凌的路程并不遥远,但是对于虚岁已经80岁的老汉柏宗璋而言,这70多公里的行程还是要颇费一番周折的。先要搭车到长安区的长途车站,然后坐上1个多小时的大巴,下车后还要徒步走一阵子才能到达此行的目的地——第二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下称农高会)的核心展馆。

  农高会,柏老汉年年都要来,他咧开嘴笑着说:“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杨凌啦,每年一到农高会的时候就跟过节似的,多来几次,自己都觉得年轻了。”当然了,柏老汉真的已经不年轻了,虽然牙齿还没掉光,但是颜色已经愈发变黄、缝隙已经愈发加大。原先来农高会时,老汉每次还要在胳肢窝下面夹上几株高产量的果树苗回去试着种种看,如今随着腰背渐渐“罗锅”了起来,老汉还是更愿意多去寻些优质的农作物种子。

  今年的农高会,柏老汉见识到了新鲜事。刚刚步入展区,老汉就被“杨凌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的招牌和迎风招展的“众创时代共赢未来”的条幅吸引住了。促进中心里的每个展区对老汉来说都很新鲜:涉农专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植物新品种……老汉没有智能手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签字笔,在促进中心里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

  “大唐128玉米,新品种保护申请号:20150451.3,适宜关中海拔650米以下地区春播种植……”虽然对知识产权的类别和申请号不甚清楚,但一说到农作物,柏老汉的渊博可是一般人不敢小觑的。“这种玉米早发性好,抗旱抗涝,还抗各种病,要真是按专家说的能保证收成,可比我现在种的玉米强。”柏老汉说,往年的农高会,他都要在几个大展馆里转上很久,寻找适合自己地里种的种子和幼苗有如大海捞针。而今年农高会,随着杨凌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的成立,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和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集聚各方资源,为广大农户和志在创业创新的农企精准推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受到了参会者的热捧。

  这不,柏老汉在研究完玉米新品种大唐128后,又对地理标志展区的“平利绞股蓝”和涉农专利展区的“基因重组皮尔瑞俄类芽孢杆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两个展品来了兴致。当然,对于这后一件专利产品,老汉的兴致纯粹来自于对这拗口的技术名称的好奇。“我也是几年前开始读报,才知道有专利这么个东西,这是个好东西,高科技的专利能帮着国家的火箭卫星上天,一般的专利能帮着咱们农民种地收割,专利就是创新嘛。”柏老汉这样解释着。

  趁着这空当,翻看柏老汉那本已显破旧的笔记本,才发现老汉不仅记录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打算回家后试种,还将自己参观农高会的感悟用几句打油诗记录了下来:“独自参观多人赞,自知体衰量力行。科技创新国势强,思维火花记为文。”

  转眼间已是傍晚时分,柏老汉顾不上喝一口水,匆匆离开展馆赶去车站。毕竟,农户出身的老汉还是觉得城里的宾馆住上一宿太贵了些,既然学到了新技术,赶在天黑前回到村里给3个儿子商量下明年地里该种些啥,才是正事。

  采访感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风潮的兴起,传统的展会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高的人气了。不过,杨凌的农高会却是个例外。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实现旱涝保收,这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数以亿计的人最为在意的事情。柏老汉只是千千万万个朴实的关中农民之一,但他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农户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不仅使得农高会的人气一年高过一年,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令人动容。(知识产权报 崔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