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检票机,俗称闸机,是人们乘地铁出行时,刷票进出站使用的设备。为保证闸机在人流量较大时正常运行,工作人员会在闸机投入使用前进行暴走测试,考验机器的稳定性,这个暴走测试,被李巍和同事们形象地比喻为闸机的“期末考”。
“考官们从进站闸机入站再到出站闸机出站,完成两次刷卡算一圈,一般一条线的开通需要进行200万圈行走,刚走的时候还好,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状况,费神费力,非常疲劳。”作为武汉地铁集团一名基层建设员工,李巍参加过多条新线路的“暴走测试”,痛苦的行走过程历历在目,能不能想出一种方法,代替测评人员通过闸机,高效快速地对闸机进行“期末考”,李巍动起了脑筋。
李巍说,一天下午,他看着乘客们步履匆匆地走过地铁闸门时,突然有了想法,决定将思路转到闸机识别乘客通行的基本原理上。“乘客在闸机通道内行走时,会产生一系列特定组合的红外线信号,闸机采集这些信号并进行计算,从而识别出是否有人在行走。”李巍告诉记者,如果能把乘客过闸通行时产生的红外信号“录制”下来,然后再通过设备自动反复重播复现,就可以实现“机器替代人工”的目标。
按着这个方向,李巍开始潜心研究,查阅资料、编写代码、设计电路板、手工焊接电子设备……有时候,在分析通行信号的时候,李巍常常为了捕捉1个持续时间不到0.01秒的信号而连续几个小时盯着示波器屏幕,在通道里来回行走上百次。白天工作太忙,李巍就利用下班时间设计研究。李巍的妻子评论自己的丈夫就是一句话:“无药可救,入魔太深。”
凭着不怕难的韧劲,李巍很快研究出“自动化测试化系统”:无需任何工作人员,地铁闸机会自动进行信号轮转,模拟正常行人通行时的红外线信号进行工作。在此基础上,李巍又研发了孕妇、儿童、残障人士等各种不同类型人群的红外信号闪烁情况并进行录制,形成了全面的标本数据,对闸机进行全方位的考验。
今年5月,李巍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他提交的4件专利申请中已有2件获得授权,与此同时,他的创新成果获得武汉市第九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二等奖。谈到这些成绩时,这位工作在一线的地铁工作人员笑了,“我是个基层员工,也不会说什么话,这些就当是我为武汉地铁做的一点贡献吧。”
采访感言
在和李巍交谈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他对创新研发的火热激情,对技术细节的严谨态度和对创新目标的执着追求,几年如一日的勤奋研究让他早生华发,这其中的艰难辛苦也只有他最为清楚。虽是武汉地铁集团一名普通员工,但他的“创新精神”却不普通,他在岗位上的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正是当今我国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 (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徐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