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创业创新描绘碧海蓝天

  “节能环保、低碳减排。”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创业创新大军中,更多的人选择通过自主创新为环境保护出份力。近日,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北京市节能环保低碳创业大赛决赛如期举行,15组选手在现场展示了他们的创业创新项目,覆盖太阳能供热、水处理、雾霾治理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创业项目中的产品都是创业者及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更有不少创业团队已经手握多件专利。

  “我们所用的材料成本是铝材的5倍,而性能却达到铝材的5000倍,它能实现高效吸热、快速传热、高效散热。在太阳能热利用这个领域,我们比传统产品能提高30%的热效应。”第一个进行项目展示的光威和通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苗亚宾在台上信心满满。他带来的项目是“基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平板太阳能散热器”,他们制作的散热器材料除了性能优良外,还进行了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对这个材料制作相关技术及下游的运用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提交了专利申请,有些已经获权。”苗亚宾介绍,公司还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北京热超导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并于今年1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以期与联盟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你们的技术支撑力量是什么,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人员,相应知识产权的授权是否已经明晰?”“我注意到您的‘一种电流输入的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申请还没有获得授权,目前下面的3个实用新型专利都是北京时代科仪新能源科技公司,您的初创企业与这个公司的关系是怎样的,未来的产业运用是否会受到影响,今后是否存在专利纠纷?”在现场提问环节,现场评委除了关注着项目的技术优势、资金回收周期等问题,一个个知识产权问题也不时被提出,引导选手思考其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

  此次大赛的15名选手被分为初创企业组、成长企业组和创业团队组,最终,每组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各1名。“首先要感谢我的团队,我们一起走过了艰辛的创业历程,一起经历过辛酸;其次我要感谢现在的大环境,因为我真正感受到了‘双创’的力量,衷心感谢大家。”作为创业团队组获得一等奖的陈志在领奖时激动地说,在他的获奖项目——“智慧型太阳能高保证率供热系统”背后有着20余件专利的支撑。同样,初创企业组及成长企业组一等奖得主北京华航盛世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伟嘉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获奖项目也都拥有针对设备、工艺等相关技术的数件专利。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结束后还将继续做好创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对符合节能环保低碳政策支持的项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纳入项目库,给予优先支持。对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求的项目,将优先推荐给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创业者要进一步尊重,并积累自身的知识产权,把知识产权的力量推到市场应用中去。”大赛评委、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各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尽力开发自己的创新技术或者集成技术,通过公共平台和公共市场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国家节能减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样作为大赛评委之一的北京汇通投资公司合伙人黄银善也强调,创业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采访感言:

  创业创新知识产权先行。此次大赛中很多参赛选手都是已经手握数件专利的“技术大亨”,在现场,他们用十足的创意和过硬的技术征服了评委及现场观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后,在创业创新的热情中,运用先进的自主研发技术,在知识产权的护航下,勾勒出创业者的拼搏形象,描绘出北京经济发展的碧海蓝天,唱响时代前行的最强音。 (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