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在创新中追逐蓝色梦想

  “慢一点,慢一点”,潘松和几个参赛伙伴托着一艘试验艇,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水面上。

  “这是我们研制的‘太阳能渔业巡逻三体无人试验艇’,里面包含了4项创新技术,请老师们指导。”话音未落,无人艇便在水面上划过,随即,船头的“风力驱鸟仪”便开始转动,随着船速不断增加,驱鸟仪也越转越快,无人艇轻松绕过障碍杆的同时,船尾的“自主拋食系统”启动,一个个象征着鱼食的彩色小球从尾部小孔中被抛洒出来,眼看无人艇朝着水池边缘直冲过来,“激光传感避岸警报系统”发出了刺耳的蜂鸣声,无人艇一个急刹,稳稳地停在了岸边。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潘松盯着宝贝一样的自主创新作品,长舒了一口气,偷偷地与场下的队友比划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的潘松参加的是第五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这个以船舶创新设计制作为主题的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而由江苏科技大学举办的这届赛事无论是参赛学校还是报名作品都创下了历年之最。

  “35所院校的425件作品代表了大学生们对于创新设计的激情,不仅如此,为了鼓励中学生创新,今年比赛还特别增加了‘中学生自制船模’比赛项目,让中学生们也在创新道路上早日‘启航’。”作为评委的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周丽芹告诉本报记者,除了现场对船舰创新模型的演示,许多选手还带来了专利文件和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向现场评委们进行了展示。

  “我们为了这个作品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我国大部分渔业的粗放型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模式造成了渔业水域生态功能退化,渔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危害,因此我们想设计一款依靠创新技术进行投食的渔业无人艇。”徐同庆告诉记者,虽然理想中的设计很“丰满”,但从最初的设想写成程序,再下载到单片机里进行实际操作,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还是比想象中的大。

  “在实践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困难需要半天解决,有的需要一天甚至更久。烈日炎炎,学校的水池和实验室又在不同的方向,团队伙伴们只能将船体搬来搬去,来回调试,好几次都因为过于劳累几乎中暑。没办法,就是想做出点创新的事情,我们真心想发明创造一种新型渔船,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做出一点点贡献。”徐同庆朴实的言语中透露出自信和执着。

  徐同庆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给记者演示一款水质监测APP,“这款APP是和船体紧密联系的,它可以将船所经过之处的数据进行回传,比如水的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等等。”徐同庆告诉记者,这也是其创新之处,相信会为作品增分不少。“我们已将作品中的相关创新技术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对我们的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说起对专利的熟知,徐同庆自信地侃侃而谈,他向记者表示,早在团队研发如何对渔船进行创新时,他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就开始“琢磨”专利相关的事情。

  “别人的暑假早就开始了,而直到今天比完,我们的暑假才刚刚开始。”潘松笑着对记者说,休息不到一周的时间,新学期又将开始,这个为了比赛,几乎没有休息,刚上大二的的小伙子整理完参赛材料,离开的时,由衷地说了一句:“为了无人艇的设计创新,这点苦,值!”

  采访感言:

  采访当天正值37度高温,烈日下选手们都在认真调试自己的作品,衬衫湿了又干,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滑落。与高温酷暑的天气相比,记者走在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火热。也许这群大学生们的发明创造还相对稚嫩,产品设计还略显单薄,但对于梦想的追逐和对创新的执着让人感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我们期待着更多创新成果能从这里脱颖而出,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创新发展增光添彩。 (王康 徐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