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研讨培训班在长沙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华在对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政策进行解读时表示,“文化是制度之母” “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深层次社会基础”,并强调了知识产权文化对保证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重要性,以及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
刘华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知识产权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且流行文化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观尚未全面建立,而少年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观的培养,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全社会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今天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品质。”刘华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担当着补充社会教育缺失和矫正文化品质不足的重任,具备正当性”。在刘华看来,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政策实施,将通过基础教育师资带动在校中小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最终实现未来全民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可谓是“功在当下,利在未来”。
刘华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教育应重点包括树立学生知识产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两方面内容。
刘华指出,树立学生知识产权价值观,首先需要理想人格示范,“青少年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情绪不稳定,经常会面对冲突的价值观,在冲突的价值观面前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理想人格的示范,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引领”。刘华表示,相较于当前青少年对于娱乐明星的狂热崇拜,“我们也可以在知识产权界为青少年树立通过创新从而创造财富的成功的人格示范”。此外,刘华还提出通过养成教育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要敢于让孩子经历创新的失败和磨难,在不成功中知道创新是艰难的;在成功中强化对智力劳动成果的尊重意识”。
而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刘华指出,训练有效的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的内在动机及增强创造中的合作都将非常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中国青年网 记者 黄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