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与祖国航天事业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摇篮”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下称航天六院)正座落于此。成立50多年来,航天六院发扬航天精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工作者。
80后设计师郑海涛是航天六院41所的青年标兵,2003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航天六院从事复合材料壳体工艺技术研究和壳体设计工作。截至目前,郑海涛负责了十余个型号的壳体设计工作,提交了5件国防专利申请。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带领团队研发设计的“一项固体发动机一体式防护技术”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忆起这个从2008年起开始着手研发的“一项固体发动机一体式防护技术”,每位参与者都记忆犹新。对于该项目来说,掌握高速飞行条件下发动机与外挂部件一体成型至为关键,而彼时航天六院在此项技术研究方面尚处空白。若想拿下该项目,技术攻关迫在眉睫。郑海涛带领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背水一战,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决心为航天六院打赢这场技术攻坚战。“当时整个团队都拧成一股绳,大家在车间都是一起上手干,有问题一起研究。”郑海涛说。工艺人员苏胜良、刘婷针对材料和工艺参数进行了大量筛选,最终实现了外挂件与发动机壳体的高可靠性一体成型,推动了一体式防护结构性能大幅度提升;设计师栗永峰与工艺、试验人员一起在外地先后进行了十余次发动机壳体水压、爆破试验,每次试验后再连夜将各项数据拿回车间进行分析……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支无私奉献的团队,才保证了航天六院在接受国家赋予的重大项目时,能够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任务。
郑海涛及其团队的事迹只是航天六院青年形象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航天六院也掀起了“双创”热潮。正如刘婷所说:“创新是航天六院人共同的事业。”(知识产权报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