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创新,托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绿水青山环绕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北侧,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筑,建筑里面有一组组管道和锅炉,这就是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种燃煤烟气三氧化硫脱除方法”“从烟气脱硝催化剂中提取分离金属氧化物的方法”等一系列专利就诞生在这里。如今这些专利已经应用于国内很多火电厂,解决了火电煤炭燃烧污染环境的“老大难”问题。“我们的发明创造,就是要推动能源的清洁利用,托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创造宜居优美的环境。”发明人之一、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倪明江告诉记者,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多年前成立以来,始终将研发目标锁定在“能源清洁利用”上。

  倪明江与研发团队开创了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的全新燃煤发电方式,在实现了燃煤电厂在满足发电、供热需求的同时,生产天然气和高品位液体燃料油等多种工业原料。目前,这些专利已被应用于全国数百座大型火力发电厂。他们还解决了水煤浆流动、雾化和燃烧难题,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专利已应用于国内15个省市,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00兆瓦水煤浆发电机组。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创新在获得中国专利的基础上,还先后向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利许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及工业废弃物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且成分日益复杂。鉴于此,该实验室研发了“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灰渣再利用方法及系统”等系列专利,破解了垃圾焚烧发电、二恶英全过程控制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高效燃烧和远优于欧盟标准的二恶英排放指标。目前,国内基于该专利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有44座,日处理垃圾量4.4万吨,被国际清洁能源组织列为全球固态废弃物热处置四大主流技术之一。

  截至2016年底,该实验室拥有中国发明专利218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今年年初,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这个创新团队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荣誉证书。

  “对于创新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倪明江说,浙江大学规定,把专利许可收入的70%给做出贡献的研发团队或个人,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在他看来,是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着他们不断攀登创新的高峰。 (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