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交流
第6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 2016年10月20日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2016年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有序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
1.加强指导,促进交流。组织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管理工作交流会,收集试点工作需求和建议,邀请区域布局专家组成员参加,听取7个试点地方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形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简报和季度工作报告,发送各试点地方、各专家组,抄送试点地方政府。发放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负责人通讯录。
2.推进研究,强化支撑。就《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手册(初稿)》征求专家组、试点地方和研究机构有关专家意见,指导项目组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结题评审。指导项目组形成可发放试点地方的版本。督促知识产权导向目录框架研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规范化项目进展。与有关机构沟通交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台账、布局信息化系统建设预研前期工作。
3.申请财政预算。全力配合财政部就区域布局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工作,司领导赴财政部介绍项目。与研究机构、市场机构沟通形成各项明细报价单,为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提供30余份证明材料,并与评审中心积极沟通,做好项目解释等工作。
4.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局党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材料并上报。在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会上向全国地方知识产权局介绍区域布局工作,并邀请广西、宁波介绍工作经验。协调报社推出报道试点地方工作的系列文章。
二、各试点地方扎实开展试点工作
1.江苏。起草追加区域布局试点经费的专项报告,向省财政积极争取追加试点专项经费。下发《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城市试点工作指南》, 组织各省辖市按照国家和省局要求,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组织专家对部分城市交流走访。技术支撑团队设计了全面覆盖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反映区域产业、创新资源分析的指标体系,面向城市、国家高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四大主体开展资源调查。
2.重庆。完成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拟开展的13个课题设计,并相继启动了其中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一是开展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召开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指标研讨会,确定了相关部门提供的指标数据。二是开展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产业及区域分布研究。建立了全市各区县的知识产权资源分布数据库,绘制了重庆市区知识产权资源分布图。三是开展重庆市科技、教育、经济、产业资源区域及产业分布研究。多次召开部门间协调会,收集了各个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正在开展数据的处理加工。
3.广西。将试点工作列入广西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和落实强国建设文件以及重点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中,并将试点工作明确作为广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责之一。召开第一次厅际对接会,自治区工商、版权、质监、经信、统计、农业、林业等相关管理部门与技术组共同参与。印发《关于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技术组的通知》(桂知规字[2016]158号),完成八大项目立项工作,包括五大板块(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产品和植物新品种)和三大支撑(可视化表达技术及信息平台、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政策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
4.宁波。及时总结工作,上报宁波市委改革办公室。在宁波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推进“双创”专题培训班、市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邀请专家介绍布局工作。加强研究,数据采集、政策评价、细分领域布局调查、信息平台等各项目组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果。加强宣传,黄利琴局长受邀在2016年全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会上做《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全面推进宁波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主题发言,在2016年中国(浙商)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上分享经验。召开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项目推进会,明确分解各项任务。组织专利信息挖掘应用业务培训(WIPS、innography等国外高端专利数据检索分析系统操作与应用培训班)。
5.广州。完成项目招标,广州市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标商,并签订项目合同,确定工作内容:完成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分析评价,编制以专利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建设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大数据平台,开展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相关政策研究,并确定两年内完成9大项46小项成果。承担单位全面启动试点工作,研究学习相关资料,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家联络机制,引进优秀人才,优化项目队伍。
6.潍坊。开展调研,形成《潍坊市区域布局项目整体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六方面工作认真核算,与财政局沟通后形成资金报告及汇报方案上报市政府。与合享新创等中介机构进行对接交流。初步完成山东省整体专利布局态势分析、潍坊市在山东省专利地位分析、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态势分析、潍坊市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态势分析等。
7.深圳。向市政府提请印发《深圳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2016-2018)》,并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尽快印发。组织试点工作技术支撑团队赴北京参加区域布局培训班。赴重庆市调研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争取试点工作经费。
三、地方需求
1.希望国家局制定全国统一的资源分析基础数据体系、分析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导向目录编制大纲或指南,建议能够细化基础数据并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建议省财政能够增加对试点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江苏)。
2.对于专利之外的由其他国家行政单位分管数据,希望国家局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如数据获取层级、数据获取方式、数据获取格式标准等。另外,对于部分需要实际调研获取的数据,希望国家局提供统一的调研方案。另外,针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资源分析基础数据体系构建和使用、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分析方法提供培训。(广西)。
3.建议国家局向宁波提供长三角同类型城市的相关数据,协助课题开展。并针对区域科技、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调查的基础数据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地区科技、知识产权、经济等政策社会效应的评价方法,区域、行业的知识产权(专利)布局质量的评价方法提供培训(宁波)。
四、近期工作计划
1.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手册(上册)》(试用版)下发试点地方。对知识产权导向目录进行深入研讨。组织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书籍和发展报告项目汇报。组织研究、技术层面的交流会,加强对地方的指导,促进各试点地方以及与研究机构的交流。
2.江苏。帮助各试点城市完善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实施方案,指导其建立省辖市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及试点城市工作体系。以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统计分析体系为目标,建设资源调查数据报送和统计分析平台。下发资源调查数据表,开展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的调查。建立江苏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评价数学模型。围绕资源调查和统计组织试点省辖市开展业务培训。
3.广西。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培训会,组织各课题组成员学习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召开与14个市的对接会,进一步完善课题组与区域知识产权资源管理部门的对接渠道。把控整体项目进度,明确项目关键节点的研究成果。
4.宁波。建立项目推进、管理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布局项目实施,开展中期检查,完成预期目标。建立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人才和专家信息库。开展多项培训,提升项目实施团队研究能力。
5.潍坊。做好财政资金申请工作。协调完善工作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地方局领导担任咨询顾问。收集整理潍坊市相关政策,初步分析重点产业布局态势,重点产业全国政,重点产业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等。
6.广州。建立与委托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定期检查的督导机制,建立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台帐。年内按计划完成《广州市专利资源及相关产业分析报告》等阶段性成果。
7.深圳。开展资源摸底、政策梳理等基础搭建工作。筹建信息平台,研究指标体系。争取新增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经费,理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体系等。
保护协调司
2016年10月8日
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 工作进展情况
(一)组织试点城市制定区域布局工作方案。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和培训会结束后,我局下发了《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关于贯彻落实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启动会议精神的通知》(苏知发〔2016〕103号)和《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城市试点工作指南》,组织各省辖市按照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部署要求,抓紧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认真做好本地区知识产权资源调查分析,优化配置知识产权资源。同时,9月份还组织专家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流走访,帮助和指导苏南五市以及南通、泰州两市制定本地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方案,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二)研究建立基础数据体系。由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为主的技术支撑团队,围绕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方法和路径开展多次研讨,设计了全面覆盖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反映区域产业、创新资源分析的指标体系,面向城市、国家高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四大主体开展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统计分析体系研究,初步研究设计了全省资源分析、匹配度分析以及长三角地区对比分析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城市产业分布、创新能力的特点,设计了城市资源分析的评价体系。
(三)完善细化任务分工。为确保试点工作有效推进,我局从试点方案研究、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支撑平台建设和评价体系、统计分析模型等方面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同时,对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责任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初步形成了可操作可考核的工作清单。
(四)计划经费安排。我局组织课题组成员单位对试点工作所需经费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从试点启动到项目实施的经费使用计划。同时,我局起草了追加区域布局试点经费的专项报告,向省财政积极争取追加布局试点专项经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推进方案,试点启动后,我省试点工作进入了试点推进阶段,到2016年底,我省试点工作主要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完善试点工作机制。帮助各试点城市完善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实施方案,指导其建立省辖市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及试点城市工作体系,形成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
(二)建设资源调查统计分析平台。以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统计分析体系为目标,建设资源调查数据报送和统计分析平台,力争在2016年10月完成数据报送平台建设,年底前完成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三)开展资源调查。以省辖市、高校、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技术中心,涉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园区、苏州工业园、南京江北新区以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下发资源调查数据表,开展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的调查,摸清全省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资源的区域、行业分布状况。
(四)建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评价数学模型。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建立江苏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评价数学模型,针对试点城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综合评价和3种资源的匹配度分析。
(五)开展宣讲和培训。以试点城市为重点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宣讲活动,根据试点工作安排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成果及时组织培训,四季度将结合数据报送平台录入工作情况,重点围绕资源调查和统计组织试点省辖市开展业务培训。
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完成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课题设置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国知办发协字〔2016〕1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16号)要求,拟定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课题,共十三个课题,分三期启动,实施时间为2016年~2018年。
十三个课题分别为: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体系建设、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在产业及区域分布研究、重庆市科技教育经济产业资源在区域及产业分布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静态分析、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匹配分析、重庆市科技、IP及产业资源区域布局匹配分析、重庆市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密集型区域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综合评价、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导向研究、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构建知识产权布局支撑服务体系和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年计划启动5个课题,分别为: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体系建设、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在产业及区域分布研究、重庆市科技教育经济产业资源在区域及产业分布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静态分析和构建知识产权布局支撑服务体系。
2017年计划启动6个课题,分别为: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匹配分析、重庆市科技、IP及产业资源区域布局匹配分析、重庆市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密集型区域研究、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综合评价和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导向研究。
2018年计划启动2个课题,分别为: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和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启动了2016年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6年7月以来,我局相继启动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相关力量,分别组成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
一是开展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体系建设。组织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科委、市教委、市文化委、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召开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指标研讨会。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基础数据体系指引》和《基础数据体系构建及使用说明》,并结合重庆特点对重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涉及的分析指标和区域布局涉及指标的准确性、可操作性等进行了讨论研究,并确定了相关部门提供的指标数据。目前,各项数据收集情况良好。其中,市工商局提供了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质押金额等指标历年统计件数;市教委提供了重庆高校的个数、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在校生人数、硕博士授权点等数据;市农委提供了植物新品种历年的申请及授权数的数据;市文化委提供了历年版权申请登记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版权贸易品种数等数据;市经济信息委提供了重庆市工业支柱产业统计分类表;市统计局提供了历年规上企业的企业数、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研发机构数等科技综合方面的数据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基本经济需求方面的数据。我局后续将对各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完善,切实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础数据体系。
二是开展重庆市知识产权资源在产业及区域分布研究。一方面,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对专利IPC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对照分析,课题组根据重庆特点,对重庆“6+1”重点支柱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课题组根据重庆市各区县、五大功能区发展特点,对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在区县分布开展了相关研究。目前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建立了全市各区县的知识产权资源分布数据库,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区域知识产权指数和重庆市各区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指标,开展了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之间的匹配度与协调度研究,获得了知识产权对重庆市各区县、五大功能区和产业发展的支撑情况,并绘制了重庆市区知识产权资源分布图。
三是开展重庆市科技教育经济产业资源在区域及产业分布研究。目前该课题组多次与市统计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教育、市农委、市科委、市工商局、市文化委等部门召开协调会,共同讨论、商议基础数据来源及按照地区、行业进行划分的标准和可行性。目前,课题组收集到了各个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正在开展数据的处理加工。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主要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和重视。广西政府高度重视,将建设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先行区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试点区实施方案”中;将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列入“广西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重点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中,明确“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内容。
(二)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稳步推进。协调各方资源,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协调会。9月1日,召开“广西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项目组第一次厅际对接会”,会议由知识产权局规划协调处牵头,自治区工商、版权、质监、经信、统计、农业、林业等相关管理部门与技术组共同参与,相关管理部门介绍了已开展关于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对接技术组的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构建了政府相关部门与技术组的沟通渠道。
(三)申请政府预算,提供经费保障。将试点工作经费纳入到2016-2018年自治区本级财政规划部门预算。
(四)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完成项目立项,稳步推进。建立决策-领导-实施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在自治区主管副主席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副局长的决策部署下,由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牵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的指导下,会同自治区级有关部门、有关市、县和园区组成区域布局试点项目联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八个课题组负责具体5+3板块试点研究的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专项工作督导制度,负责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计划,组织、协调、督促各项试点工作。各课题实施组建立试点工作专门台账、工作简报制度、成果汇报制度和培训交流机制。牵头单位负责组建课题项目协调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部署推进。聘请知识产权、经济、技术、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专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为试点工作提供专家咨询和指导,对试点成果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建议。整合我区软科学、高校院所、专业技术咨询等研究机构资源,组建技术支撑团队。
完成项目立项。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八大项目列入2016年度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并陆续完成立项工作。八大项目包括:五大板块——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产品和植物新品种,三大支撑——可视化表达技术及信息平台、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政策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
印发《关于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技术组的通知》桂知规字[2016]158号。以通知的形式确定技术组,明确各支撑单位的任务分工,确定技术组牵头单位。技术组主要任务包括:(一)摸清广西知识产权资源的区域和产业分布状况,分析知识产权资源与经济、产业科技、教育等资源的匹配关系,明确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及定位。(二)编制和发布广西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包括知识产权区域与产业导向目录,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导向目录和知识产权开放合作导向目录)。(三)提出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包括海外布局)政策建议。(四)建设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包括:一库两平台:即:知识产权资源基础数据库及相关资源数据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
(五)各课题组进展顺利,扎实落实工作
1.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范(专利)。负责单位:专利板块由广西国之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奥凯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已成立项目课题组,项目团队由参与国家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项目成员构成;结合广西特点,制定工作计划;作为牵头单位,初步拟定推进计划,建立项目整体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2.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商标)。负责单位: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南宁市科泰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已成立了项目课题组,确定成员名单,制订了详细工作计划,目前正在开展第一阶段的工作:项目策划和数据搜集。
3.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版权)。负责单位:负责单位:广西南宁合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合享新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阶段任务和产出成果;成立版权区域布局项目组,邀请广西版权局版权管理处阎桦泽副处长作为专家顾问为项目提供指导意见;与国家版权局沟通,协调获取版权数据;深入学习版权数据种类、保护流程、登记(审核)制度以及数据格式。
4.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植物新品种)。负责单位:广西南宁国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已制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建立与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对接渠道;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收集整理广西区植物新品种研究培育相关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名单,发掘代表性的专家、形成专家名单库;通过官网初步收集数据。
5.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保护产品)。负责单位:广西曙光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已制订了项目实施的初步工作方案;聘请来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的地理标志行业专家领导担任咨询顾问;参加由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的“2016年全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会议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业务培训班”。
6.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示范(可视化表达技术及信息支撑平台)。负责单位:广西奥凯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国之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已组建30人专业团队,并配置了文档专员,建立了项目文档体系和台帐,完成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以ETL机制为核心、采用J2EE开放体系、建立广西知识产权资源基础数据库,以及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绘制知识产权布局地图、建立可视化应用、展现布局成果数据的技术路线;已完成了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初步预研工作,评估了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7.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及强区建设政策体系构建。负责单位:广西软科学研究会、广西社会调查研究会。已搜集整理广西在传统工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等领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基本数据;已搜集和梳理广西区域内知识产权政策,以及初步分析研究其与科技、经济、产业等政策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知识产权强区工作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关系,协助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形成“广西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文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8.广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试点。负责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美、欧洲、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相关的报告,界定广西密集型产业的研究范围与重点发展产业;从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下载整理相关政策文件100余份;深入先进地区开展调研学习;组织专家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相关工作的研讨和培训;建立完成广西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基础数据库。
二、第四季度工作安排
下一步,工作将根据地方实际加快工作进度,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工作和相关工作规范,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在广西和产业集聚。
1.培训、宣传。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推进氛围,提高布局工作在全自治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培训会,组织各课题组成员学习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拟计划于2016年11月,组织有关人员到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学习培训。
2.协调各方资源,构建课题组间互动交流机制。进一步协调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召开与科技、教育、经济和产业部门对接会,召开与14个市的对接会,进一步完善课题组与区域知识产权资源管理部门的对接渠道;召集各课题组,共同商讨课题组间的沟通合作机制,构建交流平台,完善例会制度,公共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八个课题组内容沟通交流机制。
3.严格项目管理。进一步明确项目分工,明确经济、产业、科技、教育、财政等共用资源的统计工作;统筹协调各课题组具体项目方案;把控整体项目进度,明确项目关键节点的研究成果。
4.各个课题组。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范(专利)。下一步工作:组织其他课题组召开协调会议,讨论具体任务分工;组织评审,验证项目方案可行性;对接其他课题执行成员,进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相关培训。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商标)。下一步工作:主要与关联机构如商标局、商评委、广西工商局、统计局、法院等进行对接,并与相关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进一步确定商标数据搜集的方式、范围及分析角度。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版权)。下一步工作:进一步协调国家版权局、扫黄打非办、自治区版权局、工信委等单位获取版权数据,保证项目积极推进;对版权数据格式进行标准化,为广西版权区域布局试点示范资源盘点工作打下数据基础;对自治区版权资源现有情况开展综合调研、分析,协调各方专家,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植物新品种)。下一步工作:确定外聘专家名单,召开项目启动会及项目方案研讨会,落实工作方案;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培训学习;采集自治区农林植物新品种权数据,进行分类标引。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保护产品)。下一步工作:开展国内外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保护产品在认定、运用、保护、产业化等方面综合调研,分析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产品与经济、产业、科技、教育等资源的匹配关系。
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示范(可视化表达技术及信息支撑平台)。下一步工作:与科技、教育、经济、产业部门以及14个地市对接,衔接其他课题组,完成数据采集需求调研;根据资源分析基础数据体系指引,制定数据规范与采集方案,进行可视化及支撑平台框架设计和方案论证。
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及强区建设政策体系构建。下一步工作:近期准备协助开展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广西区域内知识产权政策,以及其与科技、经济、产业等政策间的相互关系。
广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试点。下一步工作:针对广西专利密集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展开权威论证;完善产业大数据基础数据库;深入基层单位和企业开展深度实地调研;组织专家团队,对产业大数据分析模型技术难点进行攻关;根据研究成果,开展项目试点,不断完善项目成果。
三、需求建议
1.数据获取规范和统一。除专利数据外,其他数据由于处于不同国家行政单位分管,数据格式、全面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希望国家局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如数据获取层级、数据获取方式、数据获取格式标准等。
2.提供统一调研方案。部分数据需要实际调研获取,国家局是否有相应统一的调研方案,供地方参考。希望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方案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下发到各项目组。
3.培训。希望提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资源分析基础数据体系构建和使用的培训;希望协调提供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分析方法的培训。
4.产业:希望协调提供专利数据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加工的数据或样本。
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研究任务有序推进
1、数据采集分析与政策评价。目前数据采集分析类课题组已开始对宁波及同类型城市、海外知识产权、科技、产业、教育、金融等相关数据的搜集和梳理和分析。如《宁波企业在海外(美、欧、日、韩)专利布局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目前正通过搜集整理宁波市的进出口和海外投资的数据,分析宁波市进出口和海外投资的地理布局情况。政策层面,项目团队已初步完成各地、市2008年以来制定的科技、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如《美、欧、日、韩等国专利、产业、经济等相关政策的评价研究》课题组目前通过学术搜索引擎、专利数据库、各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权威媒体报道、各相关机构年度报告等渠道,并和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库专家合作挖掘美、欧、日、韩等国家及地区的专利政策与高新产业发展情况。
2、细分领域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查研究。项目组已开展技术资料的检索和研究工作,根据各细分领域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特征,研究设计专利检索表达式,并开展专利检索与分析。如《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知识产权布局调查研究》课题组目前已设置光纤材料、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磁性材料四个子课题,并根据各个子领域的产业技术特征,开展专利检索表达式的设计和专利的检索,并着手开展专利分析。
3、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类课题组已初步完成知识产权(专利)资源布局信息平台需求调研,包括相关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原型设计等。如《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结果可视化工具设计开发》项目目前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利分析方法的研究,正在撰写知识产权分析方法研究报告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结果可视化工具软件总体设计报告,为后期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及时总结开展交流
1、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对接和汇报工作。在全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宁波市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问题需求和下一步打算作了详细汇报。在2016年全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会上,宁波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利琴做了《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全面推进宁波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主题发言,就宁波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创新举措以及下一步打算做了交流分享。
2、建立了区域布局试点定期汇报制度。及时形成总结材料上报宁波市委改革办公室,总结汇报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进展实施情况。
3、注重地方主要会议论坛的交流分享。在2016年中国(浙商)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上,宁波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利琴论坛上表示宁波作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之一,已全面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努力将宁波打造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强市。
(三)开展业务培训
1、召开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项目推进会。为顺利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各项研究任务,促使知识产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7月6日,召开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项目推进会。会上,深入解读了《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有五大任务,并就项目整体推进计划、研究任务总体要求等作出进一步说明。对2016年各个研究项目的任务分解、进度安排、研究成果形式等进行详细说明,按照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平台建设的要求,对相关团队加快推进各项研究任务的完成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为加强区域布局试点经费管理,会议邀请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专家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解,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
2、开展专利信息挖掘应用业务培训。为更好地开展各细分领域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查研究,我市于7月6日、7月27日分别举办了WIPS、innography等国外高端专利数据检索分析系统操作与应用培训班2场,帮助项目承担单位掌握专利数据资源和分析工具的使用。同时,我们多次组织人员赴相关重点企业,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内容、意义等进行讲解,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开展宁波市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专题培训”。在宁波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推进“双创”专题培训班、市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邀请大连理工大学刘凤朝教授就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增强了全市领导干部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市干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宣传报道
一是通过信息专报的形式,及时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进展、创新举措及重要信息进行专门整理和归纳,形成阅件,报市领导阅示,显著增强了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的认识,有效支撑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科学决策。
二是在通过宁波日报等重要报纸、宁波市科技网等网站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项目的全面分析评述,系统深入地反映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项目的进展及对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刻意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在甬派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全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会议及活动信息进行即时推送,使大众及时了解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当下热点,并参与互动及反馈。
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问题与需求
1、在各区域、领域及行业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质量的分析评价类课题中,宁波本地数据相对容易获取,但长三角同类型城市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得,课题进展比较困难。建议国家局向宁波开放提供长三角同类型城市的相关数据,协助课题的进展。
2、建议国家局定期开展一些主题培训,提高项目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培训内容的具体需求是:
(1)区域科技、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调查的基础数据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2)地区科技、知识产权、经济等政策社会效应的评价方法;
(3)区域、行业的知识产权(专利)布局质量的评价方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布局项目实施。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方法、指标模型等课题的研究,探索匹配关系分析、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深入调查区域知识产权(专利)布局情况,通过数据采集、政策梳理、地图绘制等方式,评价宁波市知识产权(专利)布局质量。推进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数据更新及时、功能齐备的可视化信息平台。
二是建立项目推进、管理和监督机制。根据项目评审确定的立项单位及项目开展的各项要求,着力推进各立项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对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开展中期检查,建立和完善对技术支撑团队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协调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加强项目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知识产权(专利)专业人才及团队,建立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人才和专家信息库。以项目为依托,开展项目实施、专利布局研究、分析研究方法与模型、研究分析工具使用等培训,着力提升项目实施团队的研究能力。
四是强化区域布局成果经验总结。对试点工作经验、项目研究成果等方面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在年底形成2016年区域布局工作项目年度总结报告。
潍坊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推进情况
1、与中介机构进行多次对接。8月24日,市局领导与北京合享新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讨论与对接,听取相关工作介绍,并就下步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技术支撑工作达成共识。另外,北京合享新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到盛瑞传动、歌尔声学进行参观考察,为更好地实施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及确定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提供保障。
2、确定《潍坊市区域布局项目整体工作实施方案》。积极与中介结构对接,多次进行沟通协调,经过前期完善的调研工作,《潍坊市区域布局项目整体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完成。
3、检索山东省及所辖各市专利数据,对山东省及各市专利数据进行筛分与清洗工作,将这些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4、完成山东省整体专利布局态势分析、潍坊市在山东省专利地位分析、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态势分析、潍坊市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态势分析等。
5、申请项目经费。对我市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实施进行了经费预算,针对知识产权及相关资源摸底调查、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评价模型、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资源导向目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相关政策、知识产权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及完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服务支撑体系共六个方面进行认真核算。目前已与市财政局进行了沟通,已形成资金报告及汇报方案上报市政府。
二、问题需求
由于财政资金申请程序繁琐,资金尚未到位,因此潍坊局总体性工作开展较为缓慢。下步,资金到位后,我市将加快工作进程,确保方案目标完成。
三、下步工作计划
1、协调完善工作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地方局领导担任咨询顾问,为潍坊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有序进行提供专家指导意见。
2、潍坊市相关政策收集与整理、重点产业布局态势分析、重点产业全国政策收集与整理、重点产业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分析。
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完成项目招标
为提高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质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广州市实际,我局主动寻求知识产权相关高端服务机构加盟,按政府采购程序,由第三方招标平台——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项目公开招标。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挂网预告、公布招标文件、接受投标文件、评标、公示、定标等程序,广州市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标商,承担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项目。
(二)签订委托合同
8月26日,我局与中标单位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项目委托合同。按招标文件既定目标和内容,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双方约定,乙方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完成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分析评价,二是编制以专利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三是建设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大数据平台,四是开展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相关政策研究。项目必须在两年内完成,最终提交成果包含9大项46小项。委托合同的签定标志着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步入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阶段。
(三)全面实施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
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履行合同,实施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一是开展资料学习与研究。通过参加会议、组织研讨、外出调研等方式,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收集相关资料,为项目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不仅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司处领导和项目主管同志取得联系,而且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家联络机制,包括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另外,该公司还积极联系对本项目后续实施可能起到支撑、咨询指导作用的相关单位及专家,例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处,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广西财经学院,深圳大学图书馆,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等。三是优化项目队伍。项目承担方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研究队伍,新招博士硕士3人,项目总投入专职人员21人,邀请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专家9人。四是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针对合同约定的9项成果任务,细化时间安排,责任落实到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确定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第一批试点地区的通知》(国知办函协字〔2015〕488号)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国知办函协字〔2016〕154号)文件精神,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6〕42号)要求,在试点工作推进组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按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主要任务是建立与委托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定期检查的督导机制,建立我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台帐。年内按计划完成《广州市专利资源及相关产业分析报告》等阶段性成果。
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报告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学习,提高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的认识。我市积极组织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技术支撑团队赴北京参加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培训班,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基本理论、分析方法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并与其他试点地区代表开展广泛深入的工作交流,为深圳试点的优化统筹、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参考。
(二)组织调研,了解工作实践经验。9月,赴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调研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专利资助、专利运营和专利联盟建设等有关情况,掌握有益经验,为深圳市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提供借鉴。
(三)积极推动工作方案发布。已向市政府提请印发《深圳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2016-2018)》,并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尽快印发出台。
(四)多次研讨交流,明确工作目标和方法。多次以现场讨论、电话会议形式与承办单位针对重点工作剖析、进度计划调整、职责分工优化等内容进行论证,明确深圳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的主导方向和行动步骤。
(五)争取增加安排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经费。相关工作经费用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建设、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资源摸底、协调匹配分析、布局分析、导向目录、编制手册等。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基础搭建,包括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资源摸底分析,梳理、分析和评价知识产权及相关政策等。
二是支撑体系,包括筹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开展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指标体系研究等。
三是保障措施,包括争取新增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经费,理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体系等。
报送: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
抄送:各试点地方人民政府
分送:各试点地方知识产权局、各专家组
责任编辑:李伟;电话62086849;E-mail:quyuchu@sip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