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居装修,以往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同样的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高低不一。在青岛,近两年“海尔系”的“创客”们已经开始改变这一传统行业的不规范现象。时至今日,他们已经自如运用专利、“互联网+”把装修工程与智能家居改造相结合,将工程预订搬到了网上。用户打开电脑浏览工程“菜单”及图样,档次一目了然,收费标准清晰,质量有了保证。
“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对传统家居和家电实行融合,并实施智能改造。”“海尔系创客”之一的青岛有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有屋科技)产品研发总监杨志强表示,前不久,有屋科技在北京发布了“有屋虫洞1.0”系列智能家居产品。这是国内外第一款将家电和家居结合的智能产品,还围绕该产品提交了124件中国专利申请。“我们就是要通过专利来设置门槛,做到率先发展。”杨志强说。
用专利“敲门”,通过专利设置门槛,如今几乎已成为“海尔系”的“创客”们共同的选择。杨铁男曾经是“海尔系”的一名销售员,前几年在装修自己新房的过程中,他发现要彻底治理装修市场的不规范,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他想,为什么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升级这一传统行业、使其规范发展呢。于是,他立即约上两位同事,向亲朋好友借了200万元启动资金,开启了“创客”之旅。还在2014年7月,杨铁男创建的有住网发布了中国第一款互联网家居产品,这款“互联网+专利”诞生的产品,逐渐崭露头角,使他们成为国内互联网家装的开创者。
好事多磨,不到4个月,200万元花完了,3个“创客”开始四处找投资,一家基金公司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要求他们用手中的有形及无形资产作抵押,而且投资要转化成股份。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接受了条件,拿到了500万元。正是这笔资金,使他们创办的有住网起死回生。迈过这道坎,越走越顺畅。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如今的有住网已经成了国内互联网家装业的领军者,他们是第一个把传统装修行业全流程实现“互联网+”的公司。
如今,“海尔系”的“创客”们正在借助专利和“互联网+”的力量,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为了促进这种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实现“抱团取暖”,“海尔系”中的青岛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有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成立了青岛少海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少海汇虽然名为企业,但实质上是一个‘生态组织’。”据介绍,少海汇既可为“海尔系”的“创客”企业提供设计团队,也在促使这些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变,力促创新产品占领市场。
事实上,少海汇成立不到两年,就借助研发设计的力量实现了快速扩张,已经先后在青岛、天津、广州、重庆、武汉等5个大城市建起了产业园,旗下“创客”企业达到29家,合计年产值近百亿元。前不久,少海汇还投资并购了德国、日本同行业知名品牌及其知识产权资产,开始大力布局国际市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的智能家居产业品牌。”少海汇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访感言
时至今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拓“互联网+”新天地,几乎都离不开知识产权这个重要的“帮手”。“海尔系”的“创客”们更是以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探索之路上历经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书写了创业创新的新篇章。他们创业创新的成功,也为知识产权的作用作出了意味深长的新注解。 (知识产权报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