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四川大学:完善体制机制 为成果转化“松绑”

  一件拿下“中国专利金奖”的高价值专利,产业化后能换来多少真金白银?来自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琪教授及其研发团队给出了答案——其研发的分子复合MCA阻燃剂制备技术已在全国20多家企业获得应用,相关产品还出口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值3.1亿元,下游产品累计实现产值约25亿元。

  “四川大学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为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谈及成功经验,王琪教授感慨万千。事实上,这仅是四川大学助力科研人员成功转化专利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大学一直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等相关条例,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举措、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成果转化注入了更多新活力。

  设立机构 加强合作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运作和科技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而市场上的技术转移机构往往缺乏对高校技术成果、体制和研发队伍等情况的了解。因此,由高校自身筹建专业化的机构是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化之间‘成果转化鸿沟’的关键。”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大学于2012年成立了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统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外设研究院的建设管理等工作。此外,四川大学还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技术转化服务队伍,并构建了一个对接市场需求、促进成果交易、提供投融资服务等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体系。

  为了有效解决高校科研人员立项研发与地方政府及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更好地引导科研人员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工作,破解研发与需求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矛盾,四川大学也一直在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四川大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校地合作新模式——共建合作专项资金、共引高端人才。“校地合作专项资金模式改变了以往高校在校地合作中只出人才和技术的方式,有效推动了校地之间更深入合作。”该负责人介绍,该模式是以“地方出资、学校配套、面向当地、组织攻关”的方式建立专项资金,学校和企业根据研发需求联合申请专项资助,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依托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四川大学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四川大学与德阳市共建了四川省省内首个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其首批签约运营的13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达1.2亿元,带动投资8.3亿元,截至目前,6个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示范作用。此外,校地合作专项资金设立3年来,总规模已达2.5亿元,共资助149个项目,带动投资68亿元,促进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四川的转化落地。

  “三权”改革 提升活力

  一直以来,高校科技成果都属于职务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并不直接享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这些逐渐成为影响四川大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的因素之一。同时,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的状况也导致相关技术后续研发过程中责任与利益的脱钩,不利于研发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全程参与和责任担当。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通过早期确权使得研发人员与成果紧密绑定,能更好地明确相关责任,保障后续产品的持续研发。”该负责人介绍,四川大学根据“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理念,已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分割确权评价方法。通过这套程序,成果所有人可享有50%到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

  此外,在处置权和收益权方面,四川大学也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鼓励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2016年,四川大学与相关部门联合签署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在四川转化的奖励力度,规定实施许可和技术转让方式在四川转化的,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5%的收益奖励,实施许可和技术转让的奖励额度分别达到转化收益的90%和75%;以作价投资方式进行转化的,学校与成果所有人按成果所有权权属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后,学校最高可将收益部分的30%奖励给成果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还首创“分期付款”方式鼓励科研人员买断所有权进行入股和转化。“成果所有人可一次性支付技术转让费,还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付款。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学校风险,确保基本收益,又有利于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降低其创业门槛,避免复杂的股权结构影响初创企业的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双创基地 引领转化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鼓励教师科技创新,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述负责人表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川大学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通过开设近万门创新创业课程、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搭建实践教育平台等多种举措,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产学研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得四川大学师生的双创活力得到显著增强。

  此外,四川大学还设立了“20亿+”双创基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近年来,四川大学大力支持“师生共同创业”。“教师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由于精力不足、对市场情况缺乏了解、没有公司运营和财务管理等相关经验,从而导致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以许可转让的方式进行技术转化,可能因企业缺乏对成果的详细了解、后继研发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教师的成果转化收益。因此,师生共同创业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矛盾。”该负责人表示,对此,四川大学做出了一个创新举措,规定学校的职务科技成果可免费5年许可给本校在校或毕业一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创业,由导师指导其共同创业,共享收益。据了解,依托四川大学优势学科,该校教师累计创办企业已达100 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 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60余家,累计年销售收入已达30亿元以上。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四川大学将把双创示范基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示范效应,能够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引领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知识产权报 刘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