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都实践 近年来,成都市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把知识产权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本着“以创新促发展 以改革促创新”的工作思路,深化知识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纳入全国13条改革创新经验推广,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放宽专利代理机构股东条件限制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创新券模式等4条经验纳入四川省首批全21条改革创新经验推广。2017年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成为同时获批三个国家级城市建设的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不断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着眼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通过打造“政府引导、银企互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设立20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1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50亿元的债权融资资金池信贷资金,累计支持1000余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融资贷款22.4亿元,引导124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投保科技与专利保险,保额近221亿元。 (二)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破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题 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推动郫都区在全国第一个成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局,打造知识产权“一个部门管理、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大厅服务”的郫都模式,推动郫都区各类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转化300余项,产值增加50多亿元,调解、查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三)创新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破解政策分散、聚力不够的难题 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简称“成都知识产权十条”),配套制定《成都知识产权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包括实施专利导航产业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设立成都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主动维权等十大类政策,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支持力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四)深化高校院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难题 (五)创新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破解服务不优、获得感不强的难题 一是深化专利代理行业“放管服”改革。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利用设立有限责任制专利代理机构放宽准入条件的优惠政策,推动专利代理行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成都市拥有专利代理机构62家,培育出全国首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超凡知识产权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200余家,持续领跑中西部。 (六)创新知识产权大保护机制,破解维权难成本高周期长的难题 出台《成都市专利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试行)》,委托区(市)县专利管理部门执法,便利被侵权人就近举报、投诉,节约被侵权人维权成本。2017年,调解、查处各类假冒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68件,同比增长300%以上,初步构建区域合作、有机衔接、相融互补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为全市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一)改革创新工作获得了高度认可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4次莅临成都调研指导,高度肯定成都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吸引了北京、广东、广州、厦门等十多个省市专题调研学习。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对成都市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广泛关注。 (二)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113985件,发明专利申请47036件,同比增长16%和19%,继续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居中西部城市第一。连续两年有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导航成都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议报告》指出,成都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创新研发活跃,平均每位研发人员一年参与两次发明发明创造,居同类城市首位。 (三)拉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增强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科技企业3万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400家,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661家,专利密集型工业产业主营收入占比超过60%,位列同类城市第四;重点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专利活动匹配度指数位列同类城市第四,专利工作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合拍共振,对社会经济发展拉动力强劲。 (四)助推产业生态圈建设作用显著 获批成为副省级城市中唯一的国家专利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在内的专利运营次数是全国平均水平4倍,质押专利数是全国平均水平10倍;许可备案金额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专利质押合同平均金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成都市知识产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