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建设,成都市着力构建授权确权、行政执法、司法审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有机衔接和相融互补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为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2017年,成都市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为468件,同比增长310%,司法审判知识产权案件2797件,结案1810件,分别同比增长32.9%、115%,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条路径上都取得了进展,在此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建成覆盖获权、用权、维权等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授权确权、行政执法、司法审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形成严格保护、管理协调、生态完整、政策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二)拓宽渠道,打造知识产权多元化保护机制 一是设立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创新主体维权提供更为便捷的知识产权援助。二是充分发挥中国成都(家居鞋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对专利行政执法的支持与协助功能,推进专利快速审查及快速确权工作。三是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大调解”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四是促进行业自律,在成都家具协会、成都制鞋产业协会、成都家具商会以及四川金恒德国际汽配用品城等专业市场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工作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调解服务和咨询服务。五是引导社会监督,出台《成都市举报假冒专利行为奖励办法(试行)》,发动社会群众参与打击假冒专利行为。 (三)加强衔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制 一是加强行政与司法的诉调对接。出台《关于构建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调解衔接机制的意见(试行)》,建立非诉调解程序与司法程序之间的衔接机制,由行政机关承接法院委托调解的知识产权纠纷。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出台《关于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打造“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了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四)深化合作,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 一是成都市建立了专利、商标、版权、公安、海关等部门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机制。二是分别以省市县、市县、片区联合执法形式,上下联动,坚持日常执法办案,创新、拓展“护航”“雷霆”专项行动。三是开展成都平原经济区跨区域联合执法,加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间的专利执法研究,联合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合办案的协作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以郫都模式为样板,探索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成都实践 郫都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专利、商标、版权领域“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构建了以“法创e空间”为核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呈现了一个具有事前预防、事中分析、事后维权的网络化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郫都模式,进一步总结郫都改革经验,探索在成都市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知识产权大保护”成都实践。 (二)强化展会保护,形成展会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为加强成都市举办的各类展会中有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会展业有序健康发展,将出台《成都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促进形成展会知识产权大保护机制。 (三)严格电商领域执法,实现网络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主动开展网上电商平台巡查,严厉打击电商平台假冒专利行为,提升电商知识产权执法办案能力,努力实现网络知识产权大保护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推动设立专利行政执法队,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打造全域成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网络。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进一步完善“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成都市知识产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