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工作活动

摸清知识产权“家底” 重塑区域创新生态

  【编者按】 在区域层面把握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流动规律,为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西、广州、宁波等7个地区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所需的资源寻找匹配路径和方案,成绩斐然。此次,本报特展现部分试点地区开展此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以资借鉴。

突出特色 引导产业升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局长 钟会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知识产权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是知识产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发力点,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策工具和知识产权事业从大到强的助推器。

  广西在2016年4月1日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地区,并且是全国7个试点省区市中唯一一个从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等5个模块进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创新试点,开创全国先例。几年来,秉持摸清全区知识产权资源状况、分析评价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质量,引导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更优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后发赶超示范区这一目标。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重点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按照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重点构造面向东盟的知识产权开发合作产业导向目录,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与广西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结合;突出产业引导,突出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实践思路,强调试点示范和带动辐射。通过试点工作,目前广西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已基本摸清;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教育的匹配关系基本明确;导向目录框架基本形成;可视化平台基本完成。

  总体来看,广西主要从4个方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广西经验”:

  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摸清知识产权数据资源。自治区分管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各地方单位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强化对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局+行业部门+技术团队(三结合)”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其中知识产权局作为牵头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分解任务;工商、版权、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指标体系,采集全国相关数据,以及广西全区教育、经济、科技和知识产权相关统计数据,并进行加工整理。广西最大的特色在于生态,在统计指标中增加生态原产地指标;广西植物品种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例近四成,借助此次区域布局工作,彻底摸清植物新品种的“家底”,把广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推进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科学分析,明确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教育的匹配关系。通过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如空间分析、耦合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维度建立知识产权自身与前端的教育、科技及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后端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例如,通过识别专利与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确定区域的评价质量分布情况,为政府分级分类管理提供支持,并初步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柳州、桂林为副中心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态势。通过识别地理标志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助力。全区获批77个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总产值达到302亿元,平均增值效益达20%。2014年,横县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横县茉莉花茶以79.71亿元的品牌价值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成为广西首个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和自治区级贫困县有地理标志产品29个,占全区总数的44%,实现了保护一个地标产品,就能形成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目标。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现状,科学编制知识产权资源导向目录。根据知识产权、教育、科技资源与对应全区优势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协调知识产权、教育、科技资源与对应产业的关系,识别知识产权、教育、科技的资源富足产业和不足产业,在北部湾经济区、桂北地区、珠江-西江经济带、革命老区的区域导向,在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现代和生态农业的产业导向,形成适应于优先发展产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导向目录框架。例如,地理标志产品在促进生态产业、区域扶贫等方面的特色促进作用凸显,以保护类、申报类、培育类为3类产品导向,提出了基于重点贫困区域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扶贫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导向目录,面向“一带一路”的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和特色产业化开放合作导向目录,重点面向东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合作导向目录。

  突出运用,构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可视化平台。与中科院地理所对接,获得了广西14地市、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及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地理区域图信息,从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五个模块,展现14个地市、经济区域的重点产业、质量指标及耦合系数、专利分布、专利权人排行、产业分布排行。通过可视化的知识产权相关数据,清晰、精准呈现数据背后的意义,为政府制定知识产权相关决策、为企业预测产业资源、为大众了解区域知识产权情况提供帮助。

深入探索 支撑强市建设

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邓佑满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为抓手,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和知识产权枢纽城市为目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扎实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效,2017年6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2015年8月,广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区。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列为“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35项重大改革创新工程之一。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推进组。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广州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合广州的实际,我们对试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完成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服务需求、评标规则、合同条款、保密协议、投标要求等内容的一体化招标文件,委托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标并确定项目承接单位,全面实施试点工作。该项目的指标数据采集工作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手册》为依据,为确保获得准确、全面的指标数据,通过推进组成员单位获取相关数据,并向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咨询指标数据获取的问题。通过召开推进组联络员会议、定期检查督促、阶段成果汇报会等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如今,广州市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广州市已经完成了全市专利资源分析、专利区域布局综合评价和专利分类指导工作模式构建等。提交了《广州市专利资源及相关产业分析报告(一)——广州市专利布局规律分析篇》《广州市专利资源及相关产业分析报告(二)——广州市专利能力综合评价与专利布局匹配分析篇》《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分析报告》《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整体质量分析评价报告》《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广州市专利政策分析与建议》《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政策分析与建议》等七份研究成果报告。

  试点成果推介效果明显。广州市举行了区域布局试点系列发布会暨《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分析报告》发布会。发布会主要从全球、国内、珠三角地区、广州市等不同维度分析现代中药产业的专利创新态势,重点分析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的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状况,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提出政策建议,获得了热烈反响。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辖区的专利特点,举办两场成果发布会,并推出五期试点成果简报。

  通过第一阶段专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广州市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已完成合同要求,提交的研究成果内容全面、具体、详细、针对性强、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合理、工作构想具有较充分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中,一些“广州特色”逐渐显现。

  搭建机制,确保运转。为给试点工作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成立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组,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建立了工作推进领导机制;工作推进组每个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建立了联络员定期联络机制;建立了项目承担单位定期汇报制度;建立了项目主管单位定期检查指导制度。

  根据工作实际和地方特色构建指标体系。广州市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指标为基本依据,依据广州实际情况,选取和使用质量可靠、来源清楚、标准规范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针对部分指标数据不可获取、统计口径不一致等情况,根据实际及地方特色做了适用性调整,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分别构建了3个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数据采集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满足了项目推进的实际需求。

  前瞻性考虑指标的选择和使用。ESI(基本学科指标)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也是我国高校近年来绩效考核的重要关注点。该项目已将ESI指标用于导向目录中评价相关资源,同时也将ESI纳入了未来教育资源分析的储备指标。

  积极思考探索优化计算方法。针对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项目实际情况,对部分技术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例如《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手册》中推荐数据归一化方法为标准化法,该项目经过调研、试算分析及咨询专家后,调整为极值法,在对多个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有利于体现各区域指标指数差距,提高与协调度计算方法的适应性。

  新增跨区域专利网络流动分析。在实践中,依据实际需要,增加了专利能力空间聚集性分析、专利跨区域流动网络分析、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联动效应分析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成果,为明晰广州市发展现状、编制导向目录、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盘活资源 优化经济结构

宁波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励永惠

  重塑区域创新生态,宁波正用知识产权谋划着一盘大棋。“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宁波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和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依存作用不断深化。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5年在全国选择了包括宁波在内的7个地区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打好补短板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层级。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的“新”,在于无先例可循,也在于创新热情和智慧的投入。获批试点地区以来,宁波市知识产权局重点从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团队搭建、基础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掌握创新资源“家底”,科学决策、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科技、金融、产业等部门协同发展,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新道路。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关心指导下,宁波精心编制了《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实施方案》,在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方面,按照统一认识、健全组织、制定计划、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打牢“四个基础”。

  在组织基础方面,自试点获批以来,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被列入201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年度改革重点工作,要求知识产权局每季度向市委改革办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此外,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法制办等多部门主动参与到区域布局工作中来,市法制办要求将区域布局试点成果用于规范性文件审核中,以精准定位产业政策。

  在政策基础方面,在宁波市新一轮强化创新驱动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宁波市知识产权(专利)“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两大创新发展政策中,“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这一关键词被重点涉及,要求实现以增强区域知识产权布局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为重点,着力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支撑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硬件基础方面,落实经费保障,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实施期间,从市财政科技经费中整合1500万元用于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积极在新材料、智能经济、海洋高技术等八大千亿级产业展开研究布局,并建成了国内首个模具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基地,成功获批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均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在舆论基础方面,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与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息息相关,在深入推进区域布局工作的同时,我们时刻注重增强社会公众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地对全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进行报道。为了快速普及新工作,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为契机,为相关人员梳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深入讲解,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意识。在市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就试点工作邀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全市领导干部对相关新概念的认识。

  城市要“谋转型”,要做活知识产权布局“大棋盘”,研究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的匹配度;梳理区域内知识产权政策,以及与科技、经济、产业等政策间的衔接性,从而提出有利于区域发展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政策的优化、调整方案,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在这件工作中,宁波做出了诸多探索。

  高站位谋划路径明晰、体系完备的前瞻性理论研究路径。立足实际,结合“十三五”区域创新发展方向,瞄准重点细分领域,确定了从资源调查—政策分析—布局质量评价—产业创新地图—企业推广应用的研究路径,并根据宁波工作方案,将整体任务分解为涵盖数据采集分析与政策评价类、细分领域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查研究类、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建设类3大类课题,让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所用,为企业创新发展所用。

  高目标实施重点突出、多头并进的导向目录编制任务。与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等专业研究团队建立协作研究团队,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编制导向目录的“样本”产业,形成了“样本”产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的编制总体工作方案。与市经信委、统计局、高校、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开展交流对接与数据搜集,密集走访调研敏实、继峰等宁波市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为编制出科学合理、对政府决策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建设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作为展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成果的重要载体,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充分借鉴吸收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针对宁波平台建设实践形成了建设思路和方案,目前该平台已初步成型并实现了可视化。在数据资源建设上,把宁波市总体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等多类型的创新资源数据纳入平台,并对新材料、高端装备、海洋高技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知识产权数据进行了分类、梳理和上传。在知识产权政策上,建立起围绕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国家及省市知识产权政策资源库,并开发以人才、资金支持、服务等为关键词的文本检索技术应用,取得突出成效。(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