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
2017年12月6日
保护协调司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开展培训调研
在大连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地方工作会,交流工作进展,确定区域布局培训第二期培训内容。在南京举办第二期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培训班,围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各试点地方技术支撑团队开展培训,结合导向目录编制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具体工作,组织试点地方开展交流讨论。参加广西区域布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了解广西最新工作进展,对广西下一步试点工作提出要求。在“知识产权走基层服务经济万里行”长沙站和大连站介绍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
二、推进导向目录范本制定工作
在宁波组织组织召开区域布局导向目录编制工作交流研讨会,指导试点地方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实施。根据导向目录编制工作方案,组织5个单位构成的编制团队对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走访产业链不同位置、不同类型、不同产值约13家典型企业,初步了解了宁波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状况、产业链布局情况、知识产权资源需求等,形成调研报告。与项目组多次沟通,研究解决导向目录编制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做好相关研究工作
完成区域布局阶段研究成果《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理论与政策机制》《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研究报告(2016)》的设计、印刷工作,组织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研究成果发布会”予以发布。完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全息地图可视化项目以及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平台建设(探索)项目的前期研讨、论证及立项工作。完成知识产区域布局规范化(一期)结题工作。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发展报告(2018年)编制项目以及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规范化推进工作(二期)项目。
江苏省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整体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工作推进。协助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我省试点工作的现场调研,听取调研组对我省试点工作的分析指导。组织试点工作技术支撑团队,召开专题研究月度会议,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学习借鉴其他试点单位的经验和做法,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认真部署,确保试点工作能够进一步落到实处。承办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第二期培训班,邀请各试点地方交流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
(二)完成数据采集和建模。督促各地加快推进数据采集进度,协调省科技厅、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普通高校尽快完成数据填报工作。组织支撑团队调研走访7个试点城市并进行专题辅导,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截止9月底,全省数据填报工作已全部完成。根据全省数据填报实际情况,组织江苏科技大学修改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组织开展专利统计分析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和工具的研究开发。
(三)开展导向目录研究。围绕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任务和目标,由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牵头,开展区域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研究,目前初步形成了各试点主体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指南。通过建立江苏省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总体框架和范式,指导四类试点主体实施相应的导向目录编制,同时为下一步各设区市开展城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奠定基础。
(四)推进城市试点和产业布局。指导和推进南通、镇江两市实施区域布局试点,建立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布局数据统计体系,并确定了“一城市一产业”的城市试点工作模式。按照《推进方案》要求,积极协调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南京工业大学等相关单位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形成《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报告2017》。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目前已遴选出27个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分别支持300-5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照我省试点工作目标和进度安排,下一阶段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知识产权资源分析。组织相关人员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摸清家底,编制全省区域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资源分布状况报告。
(二)编制资源配置导向目录。针对全省区域知识产权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准知识产权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明确合理布局的方向,编制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
(三)召开试点阶段性成果论证会。召开江苏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阶段性成果论证会,开展交流研讨,以便于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开展全省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研究。按照省级层面和设区市层面,根据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找出区域知识产权工作的不足,协商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提出政策建议。
(五)建设资源调查统计分析平台。加快支撑平台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资源、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信息综合数据库。
广西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主要进展情况
(一)加强试点工作推进落实。
召开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会,总结前一阶段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组织8个课题组参加了“2017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召开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第五次协调会议。组织项目组参加全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培训班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第二期培训班,并对学习内容进行传达和研讨。学习总结《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理论与政策机制》和《中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研究报告(2017)》,并结合各自的课题,将研究报告的思路应用于报告中。目前, 广西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已经基本摸清了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和植物新品种的数据资源;基本明确了资源与产业、科技、教育的匹配关系;明确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定位;基本完成了可视化平台初步建设工作;现已转入导向目录实质性编制阶段。
(二)扩大宣传
2017年08月07日,在《广西日报》发布文章“广西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开创全国先河,摸清知识产权‘家底’——广西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开创全国先河(李新雄、覃心)”,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介绍了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的相关内容,让广大民众了解知识产权区域布局。
(三)试点工作分项成果
1.地理标志广西知识产权精准扶贫导向目录。课题组结合广西的区域资源特色以及政府的扶贫工作,开展地理标志工作与重点贫困县(区)的关联研究,率先提出了地理标志广西知识产权(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导向目录,涉及全广西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54个贫困县,包括保护类、申报类、培育类的产品200多个。
2.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课题组通过对数据资源整合分析,提出《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报告》,以更全面的知识产权资源为评价基础,与全国各地区进行比较,得到更准确的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质量。
3.优化平台方案,构建“两库三平台”。课题组优化形成“两库三平台”的落地实施方案,包括:知识产权资源基础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研究报告发布平台。现已与其他课题组进行了初步数据采集现状的对接,获悉了现有数据的现状。完成了区域布局专利方向可视化展示效果的原型设计与开发。
4.导向目录突出资源特点。除了地理标志课题组提出的地理标志广西知识产权(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导向目录之外,其他课题组提出的导向目录框架均突出各自研究的知识产权资源的特点,例如:专利组结合专利资源的技术属性,提出了产业发展专利资源利用目录、产业发展专利资源布局优化目录;版权组结合版权与产业的结合关系,提出了旅游业、大健康产业制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工业版权导向目录、核心版权导向目录和外围版权导向目录。
重庆市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是下达了2017-2018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14个项目,项目经费510万。二是召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项目实施研讨会。会上,区域布局试点共10余家项目承担单位分别介绍了项目研究思路、技术路新点等内容。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市经信委、市发展委、市统计局、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专家对每个项目研究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一点评,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区域处处长崔海瑛对项目研究工作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召开重庆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汇报会,邀请国家局保护协调司领导和专家到我局指导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开展。市委科技工委委员、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雷霆汇报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工作思路及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情况。有关专家参加座谈。四是完成数据工作收集和整理。已完成涉及区域部分85个三级指标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正在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开展区域布局分析和质量评价。五是探索导向目录编制,形成了区域、产业分析报告模板以及导向目录模板(初稿),正积极征求国家局、产业部门、有关专家和承担单位的等意见。
宁波市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三季度工作推进情况
(一)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宁波开展“知识产权走基层 服务经济万里行”的活动为契机和载体,举办了知识产权布局专题讲座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阶段性成果发布会等活动。汇报和发布了“注塑机领域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查”、 “海洋高技术——海洋涂料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调查”等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研究成果。开展2016年立项的32个区域布局课题项目研究成果的收集和审核工作。
(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二期项目立项工作基本完成
根据《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实施方案》(甬政发[2016]4号)任务部署,启动《宁波市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导向目录编制项目》、《宁波市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项目》、《若干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试点的推广应用项目》三个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所有申报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进入处室审核阶段。
(三)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编制工作深入实施
召开导向目录编制项目进展情况交流会,了解各项目组最新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研究思路、预期取得的成果等。目前项目各项子课题研究已进入关键阶段,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导向目录编制和不断完善。
(四)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顺利推进
参加区域布局信息平台交流会议,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建设平台的经验做法,及时调整优化宁波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方案。目前,宁波市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已经初步成型并实现了可视化。完成了宁波市总体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等多类型的创新资源数据的收集上传工作,并对新材料、高端装备、海洋高技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知识产权数据进行了分类、梳理和上传。建立了国家及省市知识产权政策资源库,开发了以人才、资金支持、服务等关键词的文本检索技术应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做好相关产业的导向目录编制工作。二是结合基础数据库,完善区域布局信息平台建设。三是将试点成果应用于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区域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化调整的政策或规划,探索精准治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四是结合宁波实际,推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成果应用,帮助企业增强专利风险防范能力,提升我市重点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广州市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一)《广州市专利资源及相关产业分析报告》
1.形成《广州市专利布局规律分析篇》和《广州市专利能力综合评价与专利布局匹配分析篇》对广州市专利资源进行了详尽分析。
2.形成《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分析报告》,对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创新资源、专利资源分析和产业发展联动效应进行分析。
(二)《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
区域布局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专利能力综合评价、区域专利布局匹配分析、跨区域专利流动网络分析共三大模块。基于“数据可得”、“区域可比”的原则,在保持国家局指导的指标体系大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构建了广州市专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适用于广州市、广州市各区、广州市与珠三角地区及十九城市的专利能力综合评价分析及对比。
(三)《广州市专利区域布局整体质量分析评价报告》
包括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篇、广州市各区比较篇、珠三角地区比较篇、十九城市比较篇和跨区域专利流动网络分析篇共五个部分。
(四)《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资源配置导向目录》
以广州市为基本单元,选择专利密集型产业、广州市优势产业现代中药产业为试点产业,编制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具体包括①专利技术应用导向目录;②创新主体培育导向目录;③招新引强导向目录;④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导向目录;⑤“走出去”战略导向目录。
(五)《广州市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专利政策建议》
1.《广州市专利政策分析与建议》。包含:①我国专利政策分析;②广州市专利政策演变分析;③广州市专利政策分析与建议;④并以广州市开发区为特定区域,对开发区专利政策进行了专题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2.《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政策分析与建议》。包含:①国内外现代中药产业政策现状分析;②国内重要地区中药产业政策分析;③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政策现状;④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政策建议。
二、开展成果验收和首场成果发布会
在珠江宾馆召开布局试点工作成果验收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对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验收。在广药集团举行了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系列发布会暨《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分析报告》发布会。下一步,还将结合天河区、黄埔区知识产权工作实际情况,在年底前召开两次成果发布会,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广州市现代中药产业专利创新与产业联动发展分析报告》,扩大广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成效和影响。
深圳市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召开区域布局工作协调会,组织深圳中细软、精英、华进联合、派成、华夏泰和五家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深入研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知识产权促进处宋洋副处长对加快推进区域布局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布情况基本摸清,总体来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互联网、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比较活跃,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创新力度比较大,申请主体注重研发投入和注重专利保护。企业主要关注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拓展仍有很大的空间,
潍坊市第三季度工作进展
一、开展调查问卷填报工作
在潍坊市各县市区开展了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基础数据统计调查问卷发放工作。本次问卷发放共计400份,共计回收问卷361份,回收率达90.25%。
二、 对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
做好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基础数据收集与加工,形成供分析使用的基础数据库,构建了潍坊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分析评价数据目录,形成供评价模型使用的标准化数据。
三、开展潍坊市知识产权资源能力评价
构建潍坊市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潍坊市各县市区知识产权及相关资源布局评价模型,主要用以评价潍坊市内部知识产权及相关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布局状况;二是潍坊市主要产业专利及相关资源评价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潍坊市7个重点产业在资源配置和知识产权产出、产业效益之间的布局状况;三是山东省主要城市知识产权及相关资源布局状况,明确潍坊市在山东省内排名。
四、潍坊重点产业专利分析工作着力推进
对潍坊市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部分重点产业进行了专项行业分析工作,为下一步建立导向目录奠定基础。
五、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进展
自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已完成平台初步建设。对潍坊市的产业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进行专利信息关联,从而实现了产业中专利的分布情况以及占有比例;同时对潍坊市的专利大数据情况进行了宏观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实现专利大数据资源的分布情况展示。现已完成平台的内容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形成了传统产业标签信息库、战略性新兴产业标签信息库、专利密集型产业标签信息库、产业信息库等。
六、下一步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是结合潍坊实际,分析潍坊市专利资源分布及专利发展情况,结合产业特色分析专利大数据在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结合潍坊市相关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分析专利大数据在战略部署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政策导向作用。二是全面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对潍坊市的企业、个人、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权利信息及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人才及特殊属性企业资源分布图。三是为决策布局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在平台中开放数据收集入口,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展示。四是对平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进行开发和优化,定期对现有的专利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与专利数据产生关联,达到分析标准产生数据价值;不断完善大数据分析体系和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