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厚植知识产权沃土 书写改革发展新篇

发布时间:2018-08-15

  夏夜,松花江畔巨大的露天舞台上流光溢彩、台下人潮涌动。拥有50余年历史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这里上演,嘹亮的歌声与奔涌的松花江共同见证着这里的人们在改革开放40年来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经历阵痛、转型发展的一个个故事。

  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高校院所科研实力强是黑龙江这个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能源大省曾经的名片。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人才流失严重却成为黑龙江的标签。在这场最深刻的变革中,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破题,黑龙江人正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龙江大地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的黑龙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振兴。截至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有效发明专利2.119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58件;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其中工业机器人、电工仪器仪表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增加值领跑。知识产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民营企业活跃 创新贴近市场

  位于北纬43°到53°的黑龙江省,冬天的气温经常会达到-30℃以下。为了保温,以前盖的房子墙的厚度要达到半米以上,同时还要在室内采暖,对建筑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都非常大。“我们自主研发的25厘米厚的房屋外墙模块保温效果可以媲美3.2米厚的砖墙,而且全部用再生混凝土浇筑,可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副主任翟洪远一边介绍一边走进该中心研发的一个三层被动式房屋里,“在冬天,不开采暖设备的前提下,室内温度能达到将近20℃。”一个地方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搞技术研发?该中心所属的哈尔滨鸿盛集团(下称鸿盛集团)是当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但他们做的事却不止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成立于1998年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收入的一半以上靠的是知识产权。据介绍,鸿盛集团已经获得授权专利17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部分专利写入行业标准。不仅如此,鸿盛集团还通过专利许可方式,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余座产业化基地,专利许可费收入达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鸿盛集团董事长林国海说:“企业要想有长足发展,最需要获得的是自主知识产权;最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将专利产业化,使其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最需要追求的是将专利和产品上升为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鸿盛希望通过推广节能房屋,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与良田。” 翟洪远说,鸿盛集团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绿色房屋建造技术第一品牌。

  同样将自主知识产权当成企业生命线的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哈东盛)自1995年起就深耕铝合金金属添加剂领域。20余年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铝合金金属添加剂制造商,产品远销51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十大铝业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世界十大铝业公司的全球主供应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

  取得这样的市场份额,是因为哈东盛的专利产品将金属含量从行业普遍的60%提高到93%。小小添加剂的改变,将铝行业生产效率提高3%。“不久前我受邀访问了全球五大铝业集团之一的海德鲁铝业。为欢迎我们来访,海德鲁铝业在大门口升起了五星红旗。这不仅是对哈东盛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创新的致敬。”哈东盛总裁张忠凯介绍,“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员工的创新热情。”哈东盛明确在员工专利申请、授权、专利产品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技术转化能力。

  知识产权在最具市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助力民企发展壮大,离不开知识产权工作在黑龙江省的不断推进。2011年编制和实施了《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2015年编制和启动实施了《黑龙江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6年6月省政府印发实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地位明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随之增强。

  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布局和构建专利池;面向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工作,提高企业核心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水平……一系列措施,让黑龙江企业愈加体会到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含有高附加值的专利产品纷纷上市,让企业尝到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甜头。

  油田转型升级 支撑创新发展

  黑龙江省大庆市,与油田相伴相生。在铁人纪念馆,一整面墙上陈列着的十几个硕大的钢铁钻头展示了钻头这一石油开采最关键的设备从完全进口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政企分离到股份制改革再到剥离企业办社会,地方与油田名义上虽然分开,但技术创新仍旧互相补充、共生共荣。

  抓好“油头化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龙江振兴和大庆转型开的“良方”。利用石油裂解后的“边角废料”,大庆华科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5分离工艺技术和C9分离工艺技术仅2017年就带来专利产品销售收入8.08亿元。“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科技创效在公司整体发展中起到了显著作用。”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孟凡礼表示。

  “油头”大庆油田力神泵业有限公司(下称力神泵业)成立于1981年,比大庆建市还早2年。力神泵业总工程师邓辉告诉记者,石油钻井用泵是一种特殊的电泵,外形又细又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依赖引进技术。依靠引进消化再吸收,力神泵业研发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油电泵,品牌名称为“力神”的电泵占领100%的大庆油田市场,60%的国内市场并进入国际市场。

  “市场给了我们一切,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技术围着市场需求走。”邓辉介绍,公司产品进入印尼油田市场时,发现当地环境对电泵的腐蚀性极强,公司及时派出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改进,最终赢得了市场。“在海外与世界顶级的潜油电泵制造商同台竞争,依靠的是高性能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支撑。”

  电泵用久了就会积垢,影响使用寿命。作为地方院校的大庆师范学院油田结垢与腐蚀研究所研发的防垢、除垢专利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用于油井,还用于原油运输和储存容器,大大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不仅如此,2017年,大庆师范学院还设立本科知识产权专业,旨在培养石油石化特色方向知识产权人才,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奠定人才基础。

  在大庆,围绕石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断“生长”出来,逐渐长成支撑地方经济的“顶梁柱”。

  高校院所发力 推进运营转化

  2018年5月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高校中,黑龙江最负盛名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以1576件专利授权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6000件。

  “进入‘十三五’这几年,哈工大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一直保持在1500件左右。”哈工大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付强介绍,“数量只是学校实力的表征,将这些知识产权真正变成经济效益是大学创新的目标。”近年来,哈工大围绕提高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做文章,着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的源泉,特别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仅2017年,哈工大专利转化数量就超过100件,累计签约金额超过1500万元。

  “为了激发教师的成果转化热情,我们把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净收入的发明人分成从70%提高到75%,为了鼓励老师就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在黑龙江本地进行转化奖励净收入的80%。” 付强介绍, 像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焊接产业集团、哈工大大数据产业集团、哈工大环境集团都是以教师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形式成立的,到目前,这样的创新企业哈工大已成立超过100家。

  机器人系列项目本就是哈工大科技研发的突出项目,如今更成为哈工大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科技创新的范例。以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码垛包装机器人为例,从立项开始就以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运作,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码垛包装生产线。到2006年,哈工大码垛包装机器人已经实现了6代飞跃,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获得了10余件专利。2014年12月,哈工大以机器人领域的300余件核心专利入股,与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联合创建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旨在将机器人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

  走进刚刚建成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厅,目光不自主地被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吸引。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6大板块产品特点鲜明。“与其说是集团,它更像是一个科技成果孵化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副总裁李建英介绍,事实上,这里的大部分员工都在进行创业。比如几个哈工大毕业生成立了以他们的宿舍楼命名的一舍科技有限公司,以相关专利进行人机交互产品研发,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又提交20余件发明专利申请。3年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培育出40余个技术和市场潜力突出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交专利申请840余件,获得授权近500件,多个项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化,部分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细分龙头。2018年上半年黑龙江经济数据显示,机器人行业增幅达98%,增幅领跑所有行业。

  像哈工大一样研发实力强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黑龙江省还有很多,在黑龙江省对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工作的持续支持引导下,黑龙江省高校的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提高,创新势头强劲,发挥出了科技创新龙头作用。

  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归结到底是艰苦创业精神。与转型升级相伴随,诞生于黑土地上的创业精神也在新时期被赋予新内涵,推动全省改革创新、调整结构、培育新动能,把优势潜力释放出来、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开创龙江发展新天地。(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张雅欣  张子弘/摄)

  记者手记

  当记者深入黑龙江这片广袤的黑土地,见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看到这样一群人,如同蛰伏在泥土里的一粒粒种子,只待春风拂面,立刻破土而出。

  无论是将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高校教授,还是八九十年代离开国有企业从头开始创业的技术骨干,还有那些刚刚大学毕业就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在他们为勃发而进行点滴积累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激发了内生动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立足现状谋发展,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激活国有企业创新活力、扶持民营企业创新意识、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为理顺产权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省的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也必将推动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事业中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