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近年来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和人才,从高校到新区,处处洋溢着创新创业的热情。
“当前的西安,正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和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三个经济’,全力打造‘硬科技之都’和‘创投之城’,让古都西安成为知识价值实现的热土。”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勇在参加第十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时介绍说。
如何助力打造“硬科技之都”?怎样支撑建设“创投之城”?拿什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西安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内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合作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复杂,知识产权权利确认、技术扩散、惠益分享等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王勇表示,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西安坚持国际化定位、全球化视野,以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为核心,大力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新经验、新模式、新路径,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知识产权“发动机”
激发创造新活力
2018年6月5日,《西安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印发,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施工图”。《实施细则》围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撑“硬科技”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实施知识产权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能力提升计划、知识产权运营环境提升计划“四大计划”。
其中包括,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西安市硬科技“八路军”为重点,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按照培育内容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实施细则》“砸”出真金白银,成为科技创新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硬科技之都’已经成为引领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王勇说,2018年西安市研发投入410亿元,占GDP比重4.91%,占比仅低于北京市;技术成果交易额1028.33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5.3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7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专利授权量约占陕西省8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90%,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还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外观设计奖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
知识产权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今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企业中,有两家来自西安。截至8月底,西安市还储备了227家赴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这些企业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研发投入占比高、专利数量多。
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安凯立)是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之一,主要从事贵金属催化剂及催化技术、贵金属化合物、贵金属回收再加工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新型环保催化剂、催化材料和催化技术的研发和服务,产品被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销售至中东、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50件,包括39件产品和工艺方法相关专利、11件设备相关专利。
“知识产权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要想充分发挥专利的作用,必须进行系统的专利布局,形成覆盖产品、工艺、设备等技术的专利群。”在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中,西安凯立领导层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完成贯标后的2019年1月至8月,该公司提交专利申请27件,申请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专利申请量总和,且发明专利数量占比95%,并通过专利挖掘和布局,进一步完善了产品、工艺方法、设备的专利保护。2018年,该公司还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了《非均相贵金属催化剂专利导航项目》,对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相关产品的专利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公司下一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助力。
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为企业带来新的动力,这离不开西安市扎实推进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西安市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征集的325家企业中,优选了215家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贯标。
再进一步,西安市树立知识产权强企“新标杆”,支持西飞设计研究院等企业、科研院所,通过专利挖掘、高价值专利培育、企业专利微导航、知识产权管理贯标,打造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年内培育300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引领一批主导主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已不遥远。
此外,西安市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7个产业开发区(基地),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两年培育16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主体市场核心竞争力。
专利运营“出新招”
金融产品添助力
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峰以持有的“剪切增稠凝胶及制备方法和有剪切增稠效应的防破片织物”等2件发明专利作价380万元入股创办公司,其中学校持股15%,发明人持股80%,现金入股的投资人持股5%;2018年,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解建仓将其与团队持有的“地下水水盐运移仿真软件”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价500万元,按照《西安理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办法》,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这是该校实施科研成果作价入股管理办法以来几个成功的知识产权运用案例。
西安理工大学与我国许多高校一样手握大量“沉睡”的专利。“为鼓励专利资产转移转化,学校制定了知识产权入股的相关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以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实施转化的,学校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发明人、设计人。发明人、设计人有两个及以上的,由共同发明人、共同设计人协商确定各自的分配比例,并报学校备案。”西安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解建仓教授以技术入股成立的科技公司中,学校持股6%,研发者持股94%,这为研发人员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促进了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施效果。
2018年,西安理工大学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21件。西安理工大学是西安市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建设示范单位之一,也是西安市支持创新改革的重点高校之一。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西安市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全面创新改革,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改革,组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探索专利股权投资、许可、转让等运营模式,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高校成立公司转化的专利毕竟只是高校专利储备的一部分,更优的解决方案应是进行市场转化。“谁来转”“怎么转”的问题,在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合作联盟中能够找到答案。2018年12月25日,西安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合作联盟成立,共有包括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在内的114家单位,主要目的是打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各类创新主体与金融资本、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渠道,发挥在政府与市场间的纽带作用,探索并促成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形成知识产权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
该联盟成立大会上,解决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金融产品十分“亮眼”——联盟发布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商票宝”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浦发银行“知产票据通”创新金融产品。利用龙头企业地位,通过知识产权质押集团授信模式,运用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工具,解决整个产业链或产品链的融资问题,成为西安市将知识产权与普惠金融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西安市打造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产品,发挥金融服务作用的有益尝试。“我们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工作体系和服务机制,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规模,促进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王勇表示,目前西安市知识产权信贷业务合作金融机构65家,2018年科技金融信贷服务企业超过1500家,同比增长9.6%,贷款金额19.84亿元,同比增长14.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西安市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题,增强了发展动力。
在知识产权金融方面,西安市进一步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构建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机制。依托西安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群,西安市投资并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陕西先导光电集成科技基金。目前,该基金认缴总规模7.5亿元,实际到位5.83亿元,重点围绕西安市高校科研、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相关领域,投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初创企业53家,培育高价值专利275件。
保护织就“安全网”
优质服务助发展
“知识产权被看作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只有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王勇表示。
密织“安全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内容。西安市采取部门联动、市区互动、委托执法等方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失信主体惩戒。经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庭,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改革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模式,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理法庭,建立“三审合一”工作机制,加大侵权损害判赔力度。2018年西安市查处假冒和专利侵权案件396件,同比增长26.7%,办案时间缩短20%,结案率达100%,查处商标侵权案件444件;市公安局对77起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进行立案侦查;市检察院受理知识产权犯罪案件60件,比2017年增长15倍;市中院结案1602件,同比增长185%;西安海关建立健全侵权风险管理体系,一批企业在海关部门进行知识产权备案。
优良的市场营商环境不但要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市场主体“敢来”,更要通过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让市场主体“愿意来”。
近年来,西安依托知识产权服务集聚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城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宣传培训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成功获批建设西北首家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西北地区知识产权服务“名片”;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特色(西安)试点平台建设,累计挂牌解密国防专利7560件,征集专利技术和评估评审预挂牌项目2500余项,形成了13项解密国防专利数据标准化集合。
扩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是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一环,西安市积极吸引国内外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人才来西安创新创业。超凡、康信、奥凯、华进、合享汇智等60余家国内知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业呈现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集群效应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作用,西安市以行业协会架起企业与服务机构间的桥梁,2018年组织23家服务机构签订《西安市知识产权特派员服务公约》,派遣知识产权特派员184人,采取集中托管方式,服务中小微企业1000余家,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加强对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的专项服务。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普遍情况是有人员、没部门或干脆没有专职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不但谈不上知识产权管理,甚至有些企业对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也不了解。知识产权特派员都来自西安市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有需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签署一对一知识产权服务协议,免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培训等服务,事实上达到了‘三赢’的效果。”陕西华林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斌是西安市第一批知识产权特派员。他表示,知识产权特派员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能力,让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成长中避免知识产权陷阱,也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了广阔的市场,让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技术研发中得到了有力推进。
此外,西安市还采取“项目+培训”方式,支持20余家服务机构开展“硬科技”产业专利导航,实施78项专利价值评估和质量评价项目,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新业态能力。目前,西安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3家,商标代理、专利代理及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600余家。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始终把知识产权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王勇表示,下一步,西安市将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部署,厚植知识产权发展土壤,着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区域发展的能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