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400年离散漂泊,南海明珠落难蒙尘;20年风云激荡,盛世莲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澳门“回家”的20年,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只是短短一瞬;但这20年里,全国人民与澳门同胞携手,创造了沧海变桑田般的奇迹,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澳门,以创新之笔写下亘古未有的发展故事。
昨天
优化制度
服务发展
记取归来时候,海棠风里相迎。回归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澳门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新机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均需要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充实。特区经济局将一如既往,为夯实澳门特区知识产权发展基础而努力,让一切创新成果受到尊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坚信,更多智慧的凝结,更多共识的凝集,更强力量的凝聚,必将让梦想抵达更远方。”通过2018年澳门知识产权工作年报,特区经济局作出庄严承诺。
数据显示,澳门特别行政区本地生产总值(GDP)从回归之初的519亿澳门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2018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澳门元,较1999年增长193倍,失业率从回归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完善的法律制度、全面的国内外合作,为澳门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20年间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但在20年前,澳门作为殖民地,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只有几乎完全依赖于葡萄牙法律的非独立的知识产权制度,其中甚至没有专利授权/注册制度。为与回归后特别行政区的身份相匹配,保持澳门法制建设的延续性,更好地促进澳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科学技术政策,依法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专利和发明创造。这为澳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专利等创新成果提供了法律依据。20年来,澳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如今,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至获得专利授权后3个月内,专利申请人或权利人可以要求将自己的申请与专利权延伸到澳门地区。这为澳门地区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20年来,澳门知识产权数量不断攀升。今年前11个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局(下称特区经济局)共受理商标专利申请1.388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发明专利延伸申请423件。这些智慧成果的集聚,为澳门经济转型发展助力良多。
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澳门发展制定了光明的“路线图”,特区经济局则用务实有效的政策,勾勒出清晰的“施工图”。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许多特色老店已经开办了上百年,历经风雨仍悠久传承。这些特色老店是澳门的重要品牌资源,如何在新时代重振老字号风采,是特区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2017年,特区经济局开展“澳门特色老店扶持计划”,以“送服务上门”的方式,帮助老字号商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同时,特区经济局还指导特色老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供内地商标注册咨询及申请对接的免费服务,帮助特色老店在内地开展商标布局,有效维护老字号商誉。
在特区经济局的努力下,一棵棵“老树”焕发品牌的“新芽”。为促进内地与澳门的商业交流,让更多澳门企业享受内地广阔市场的红利,特区经济局设立了“内地商标注册咨询服务中心”,为澳门企业及创新者提供内地知识产权资讯及实务操作相关咨询,并推介内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产权服务。
老店换新颜,创业也创新高。为帮助澳门创业者抵御营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特区经济局派员到各商会、社团宣传推广各项政策措施、讲解知识产权行政服务的注册申请流程和手续,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元便捷的知识产权的咨询指导服务。
身为手足同胞,不需单打独斗。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结合“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澳门所需,国家所长”,让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纲要》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出依托粤港、粤澳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
今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互通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印发,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从业鼓励、仲裁调解、维权合作、质押融资、人才交流、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对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从业者给予政策扶持。现在,企业以其依法拥有的澳门知识产权,通过向指定的国有担保公司申请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可以申请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取得信贷资金;企业以其依法拥有或其在职澳门籍居民依法拥有的澳门知识产权作为标的从融资租赁公司取得融资的,按当年实际交易额的3%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
今天
心手相连
不懈钻研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你怎么看?数十万澳门同胞会说,我们用5G看。12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皎月飞光 璀璨濠江——海陆空看澳门》特别直播节目播出前,56万名澳门的中国电信手机用户都收到了这样一条预告短信——“央视新闻新媒体携手中国电信5G高清直播!”“共赏澳门美景!共庆盛世澳门!”当晚18点30分,打开“央视新闻”手机程序,或是走进中国电信澳门皇朝旗舰店看看高清大屏,一朵朵光影莲花盛开在高大秀美的澳门塔畔,一片片溢彩霓虹映照着古朴庄重的大三巴牌坊。游人言笑晏晏,商户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幸福感、自豪感和获得感。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这盛世华章并不是一回归就自然萌发,而是20年来全国人民与澳门同胞一道奋斗出来的。为实现此次全国首次5G+4K高清跨境跨网直播,央视新闻方面介绍,其采用基于ARM架构最新一代虚拟化5G核心网,同时保障多基站冗余覆盖、独立载波、独立锚点、双终端备份、双传输备份、5G应急通信车等措施,并通过CN2澳门节点疏导回到总台的视频流量,确保高品质的跨境传输通道。央视新闻和中国电信(澳门)公司携手,有效促进了澳门5G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进步为澳门同胞带来视听享受,也将进一步开拓澳门人民文化休闲生活。12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在澳门落地启播,更多的体育赛事IP将由此引入澳门同胞的茶余饭后,与全国人民共赏内地体育事业的“高光时刻”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足不出户可观5G,走出家门可济沧海。2018年10月,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为了这条南海巨龙的诞生,建设者们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产生了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提交454件专利申请,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从此伶仃洋不再伶仃。
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超长的跨海距离、超深的海水深度、穿越船舶主航道和飞机主航线等难题在建设者的手中一一破解。负责港珠澳大桥桥梁段钢箱梁结构CB01标段设计制造的中铁山桥集团,用时38个月,完成了重达18.3万吨钢箱梁的生产和安装任务。他们设计了全新的钢箱梁板单元生产线,研制的正交异性板单元反变形船位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拥有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正交异性板单元的制造技术凭借此项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历经风雨侵袭,大桥依然挺立。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以瞬时风力17级掠过港珠澳大桥。台风过后,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到损坏,人工岛未有窗户玻璃破裂,全线供配电系统高低压运行正常,各泵状态正常。原来,西南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是让大桥风雨无惧的“保卫者”。该实验室工作人员“卧底”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多年,实现了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对桥塔迎风面结构加以改造,将风漩涡引开、打散,有效化解风力破坏作用,提交了59件风洞相关专利申请,让港珠澳大桥“稳如泰山”。
历经狂风骤雨,依然坚定相牵。中华儿女的奋斗成果筑就了港珠澳大桥的坚挺,正像内地与澳门同胞的血脉相连,不畏险阻,永不磨灭。
明天
拥抱发展
未来可期
20年,正青春。弱冠之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明天的美好期望。澳门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们,正在用智慧擘画澳门在中国未来创新版图中的崭新形象。
8月24日晚,一朵朵美丽的莲花照亮了澳门大学的夜空。这是无人机组成的“冷焰火”翱翔天际。“焰火”变幻多姿,在深邃的穹顶之下,一会组成蓝红色科创大赛标识,一会拼成“回归20周年”字样,向人们昭示着它们的来历——7月22日至25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部委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成功举办,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汇聚澳门竞技交流,在这颗南海明珠上碰撞出炫目的创新火花。
澳门本土的青少年,也在这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绽放夺目光彩。“澳门是我的家乡,很荣幸这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可以在澳门举办。”大赛上,澳门培正中学学生刘昭朗捧起了大赛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在过去的两年,澳门经历了超强台风‘天鸽’和‘山竹’。受台风影响,澳门低洼地区常发生水浸。如果每个水浸地点都需要蛙人进行救援工作,那么救援效率会大幅下降。所以我想设计一种同时搭载物件识别系统、方便易用的无线缆水底机器人来帮忙救灾。”刘昭朗说,尽管他的获奖作品“二合一全自动智能水底机器人”目前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救灾工作,但他未来将继续改进,通过加装声呐回声测深仪和水质监测探头,将其做成一个既可以救灾又可以探测环境的多功能水底机器人。
“我想对祖国说:科技创新,日益进步!祖国发展,日益千里!”刘昭朗的肺腑之言,是新一代澳门人对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期许,也是对自己未来突破创新的承诺。
实现少年稚嫩的梦想道阻且长,践行青年青春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从校园内的“独乐乐”到与首都大学生“众乐乐”,澳门学生的真挚歌声飘过2000多公里,转瞬即至。12月18日,澳门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学生,通过华为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技术,隔空合唱《七子之歌·澳门》,声逾林樾,歌震寰宇。
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合唱,由华为荣耀V30 PRO手机“牵线”。这款手机有着一颗“中国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麒麟990 5G SoC芯片,采用华为“畅连通话”技术,使京澳两地在信号接收上几近同步。此次参与合唱的大学生,大多生于澳门回归当年。20年前,这首歌见证了澳门回家的历史时刻;如今,在自主知识产权助力下,这首歌还将流传更久,更远。
歌声穿越时空永不停歇,学术交流也快马加鞭步履向前。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就在澳门科技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及联合实验室揭牌。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四家内地名校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伙伴基地及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内地与澳门及海外的科研深度合作。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的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备受瞩目。“澳门科技大学区位优势显著,是连接中国和欧洲大陆葡语国家的纽带和桥梁,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离不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发展知识产权学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表示,两校共建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澳门培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
一年来,澳门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目前已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三百强,拥有了澳门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1月,澳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在该校成立。该中心依托澳门科技大学的专业人员与专利文献资源优势,不仅为澳门科技大学创新和学科发展提供知识产权实务辅导培训等服务,同时作为澳门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亦为澳门所有高校和相关企业提供服务,计划通过3年至5年时间,建成业务实力强、服务水准高,在澳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助推澳门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该校副校长邝应华表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大学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成立澳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将有助于支撑协同创新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强科研成果保护、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
“澳门经济多元化是适度的多元化。未来澳门将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一席话,道出了澳门未来发展的蓝图。
昨天已经写入史册,今天正在澳门同胞和全国人民手中创造。展望明天,盛世莲花必将开放得更加娇艳。(知识产权报 记者 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