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实践

福建书写八闽创新发展新篇章

  闽山莽莽,越水汤汤。70载春华秋实,福建人民筚路蓝缕,敢拼会赢,唤醒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点亮了“好山好水好地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传奇。

  近年来,福建省知识产权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知识产权工作决策部署以及在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的领导下,准确把握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形势、新目标,围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省长唐登杰,分别对福建知识产权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提出更高要求,副省长郑建闽调研指导知识产权工作并对“知创福建”平台建设成效给予批示肯定。在知识产权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要素的时代,福建知识产权事业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创新发展,从曾经全国经济版图上的“东南洼地”嬗变成新时代创新发展新高地。

  ——这是一座始终屹立时代潮头的改革高地: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福建着力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系列知识产权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知识产权分散管理弊端和传导阻滞,打造“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高地”。

  ——这是一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营商高地: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福建精准提升知识产权中高端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益,服务入口做“减法”,服务效果做“乘法”,为奋斗者和实干家构建高效便利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高地”。

  ——这是一座不断推动创新要素流动的产业高地:

  “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福建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牢牢抓住“以用为主”导向,为重点产业进行高价值专利创造和布局提供覆盖创新全链条的路径导引,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这是一座不断集聚创新人才资源的智力高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福建着力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筑巢引凤,集智聚力,创新人才政策制度,打通人才培养、使用、流动全链条,汇聚起引领福建跨越赶超的强大人才力量,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优体系 破道阻

  综合管理扬“旗帜”

  “敢为天下先”是福建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福建的知识产权工作继承了八闽儿女不断改革探索的基因。近年来,面对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福建着力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便利效能”的知识产权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动管理方式由传统单一向快速便捷转变,由分散向综合转变,由部门垂直管理向社会广泛参与转变,实现知识产权治理高效能,打造公平公正和法制透明的一流营商环境,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中高端服务需求,为各地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在福建,一个个“全国首创”“全国率先”“引领全国”正在知识产权领域发光发热。福建发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枢纽作用,实现对商标、专利、版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作联动,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利行政执法联动体系,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人民调解、仲裁裁决、行政处理、司法保护多救济渠道有效衔接,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现在,福建不仅是海疆边防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产权管理创新的前沿阵地。

  “闽在海中”。一代代默默钻研的科技创新者、披荆斩棘的品牌创建者、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者,在福建留下了海洋般渊博的智慧成果。该如何从这些海量的宝贵信息里准确捕捉有价值的内容,又如何让这些智慧结晶的价值需求精准匹配市场?经过多年探索,2018年,全国首创的“知创福建”福建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创中国”知识产权综合运营公共平台先后启动运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打造集知识产权申请、受理、许可、维权、评估、抵押、担保、融资、交易、监控、管理、法律援助、宣传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大服务”+“大保护”+“大运营”全新模式,着力撬动管理部门治理变革。

  “知创福建”和“知创中国”平台是福建省构建知识产权治理新模式的“试验田”。“知创中国”线上平台和“知创福建”线下平台一头联接需求端,一头联接供给端,将创新主体、普通公众、政府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有机联结,形成政务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服务、专利交易、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响应等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资源利用、服务整合和管理优化,推进知识产权治理模式现代化,成为福建知识产权支撑型强省建设的一枚金字招牌。

  搭好新平台,唱响新声音。依托“知创福建”和“知创中国”平台,福建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在全国知识产权创新发展格局中寻求更大作为空间。“平台引入法院、检察院常驻机构形成司法保护合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福建中心’‘福建省首个国防专利代理窗口’和‘福建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研究院’也都相继落户平台,推动工作方式从部门管理为主、被动响应向多元参与、主动服务转变,推动知识产权‘大保护’+‘大服务’+‘大运营’发展模式创新。”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省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主任颜志煌表示,福建整合多方力量,努力让知识产权部门管理职能“沉下去”,资源要素“聚起来”,市场需求“浮出来”,技术成果“用起来”,转型升级“快起来”,构建起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匹配、与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相一致、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知识产权综合治理体系,更好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在全国知识产权创新发展格局中树立起“福建经验”的旗帜。

  引活水 清环境

  服务助力掘“金山”

  “敢打爱拼”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对于福建的创新者而言,七分打拼的背后并不只有听天由命,而是集全省资源、引中外智力的优质知识产权服务,为创新“掘金”指明方向。

  打开“福建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包”栏目,一系列知识产权服务清晰明了;拨打福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热线,5大类12项知识产权服务可以一个电话全部受理;走进位于福州市软件园B区11号楼的“知创福建”平台服务大厅,10个子平台集中办公,足不出户就可直接对接30多家国内外中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平台通过一个通道、一口受理、统筹服务,向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全领域的服务,从供给侧发力解决公共服务精准化和高端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在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效能方面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效果。”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通道做好“减法”,服务效果就能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将多元优势有效转化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积极性、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截至目前,平台已为345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库服务,帮助1051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并取得证书,协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19.62亿元,累计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00多场,共吸引了2800多家企业和4800余人次参与。平台还与各行业协会、孵化器、众创空间合作,每月开展两次“战略工作坊”活动,向广大企业推荐中高端服务机构,和创新资源要素进行对接,影响力不断扩大。

  服务网越织越密,惠及面越来越广。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开展海外知识产权援助服务;邀请厦门市大学资产评估公司为12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6.7亿元;发挥福州富瑞公司在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提升福建知识产权新型智库服务能力;积极联合国内特色线上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厦门美亚柏科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第三方电子证据服务平台”为企业免费提供网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预警和发现、侵权主体调查、电子证据保存等服务;由深圳投石智库对数十家重点闽商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现状深度调研,推动实施助推福建重要产业城市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创新项目计划;经由北京东鹏资产评估事务所牵线,推动功夫动漫、迈特富纺织、东风鞋塑、富星云仓、嘉亨家化、欧拓家具等6家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实现专利质押融资授信1.2亿元……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多方引入优质服务资源,福建知识产权资源的“短板”正在“拉长垫高”。

  一组数字生动展现了福建知识产权服务的无“微”不至:2019年1-10月,全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9.615亿元,涉及小微企业200多家,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共同在福州市试点开展小额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已有3家小微企业以“购买保证保险+专利权质押”方式获得交通银行贷款800万元,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多方联动聚合力,创新机制解难题,便民利民接地气,真抓实干凝民心。福建通过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实现了面向市场主体“服务一个通道、需求一口集聚、资源全链对接、一地统筹服务”。2018年,福建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居全国第8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8位。截至目前,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11件。2019年1-11月,PCT国际专利申请达3323件。不以小而不为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正在不断激发每一根“市场毛细血管”的活力,共同汇聚起优化营商环境的澎湃之力。

  畅转化 促运用

  成果竞相涌“上游”

  八闽多山,既多“高颜值”的绿水青山,也多“高素质”的“金山银山”。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522万件,居全国第8位;拥有有效注册商标97.27万件,居全国第6位。截至2019年11月,福建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3697万件;拥有有效注册商标131.6万件。这些蕴藏巨大价值的知识产权资源,该如何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财富和动力?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知创福建”“知创中国”平台汇聚的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资源,福建在全国首创以省市联动方式实施“1+10”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创新计划,由设区市政府提出产业需求,对全省15个重点产业领域的123家龙头企业实施专利导航,为重点产业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和转型升级提供创新路径指引,让产业在创新发展方面能早走一步、快走一步。

  据介绍,福建省在全国率先运用全球专利大数据资源,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产业导航大数据中心及相关产业分中心,面向全省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专利信息共享服务,形成系统化的产业分析推进机制,为重点产业进行高价值专利创造和布局提供覆盖创新全链条的路径导引;引进资金链、项目链,促进航天、国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重要知识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专注于环保领域研发及应用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利于“1+10”专利导航的企业之一。此前,福建知识产权局结合专利及大量工程应用案例信息,帮助龙净环保在臭氧发生器、脱硫废水治理零排放等技术领域开展专利导航,从技术路线选择、研发、并购和引进技术等方面对龙净环保提供指导和帮助,为龙净环保成功转型进军全环保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福建省知识产权局紧扣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国内外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企业专利储备、产业结构优劣势、产业化基础和科研支撑、企业专利控制力等多个维度,对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作出系统分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树立了精准靶向、制定了实操策略,指明了前进方向。”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

  福建老区的红土地孕育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如今,这份真挚感情通过知识产权的纽带以新的形式接续传承。“福建在推动军民知识产权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开创性工作,通过优化关键环节政策环境和支持条件,以知识产权为主线,将产业、产品、资本、技术等相关资源与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辐射,打通双向融合转化通道,促进知识产权‘军转民’‘民参军’,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2017年的首届“6•18”军民知识产权融合项目专题展暨项目对接交流会上,福建省知识产权局会同国防知识产权局将近2000件解密国防专利汇编成册发布。双方在前期沟通的基础上,将一件件解密国防专利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汇编,广泛征集对接需求。展区还专门设置专利项目信息服务区,与福建省一个国家级和四个省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联网,由专人为技术需求者提供更为详细的专利项目信息查询对接等服务,拓宽信息渠道。

  三年来,国防知识产权局向福建释放解密国防专利的数量翻了一番,福耀玻璃、星网锐捷等一批福建企业完成国防专利技术对接和转化运用,企业创新产品和技术明显提升。福建还在“知创福建”平台上建设国家(福建)军民知识产权融合运营平台,与中国航天院系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成一批军民融合机构和军地合作项目落地。这些曾经“沉睡”的“秘密”,正成为加速福建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成就。

  平台还通过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建设知识产权交易板块,与中国航天院系统相关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院所和技术转移机构对接,不断丰富成果转化路径和渠道。“我们将依托平台优势,进一步为企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加把力,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关负责人表示。

  筑凤巢 聚智慧

  人才春意闹“枝头”

  “敢闯敢拼”也要“会闯会拼”。福建的高质量发展,凭的是力争上游的冲劲,靠的是精准对接的巧劲,用的是代代相传的韧劲。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让创新力量不竭涌流,正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来传承发展新动能。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福建依托“知创福建”“知创中国”平台,打造高端人才高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和人才队伍快速集聚壮大。平台吸引国内外30多家服务机构的一大批知识产权中高端人才入驻,有效缓解了福建知识产权创新资源和要素不足状况。与此同时,平台建立包含近6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信息的知识产权新型智库,全面梳理全省50多家代理机构和200多名专利代理师信息,充实福建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储备。在平台建设带动下,2019年全省专利代理及分支机构总数达53家,较2015年翻了一番。

  平台既集聚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血”,也帮助企事业单位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帮助企事业单位自身“造血”。2017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和推行全面覆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专员制度,以解决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问题。“知识产权专员制度是构建福建省便民利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有效破解福建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相对缺乏的瓶颈,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端智力支撑。”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福建省已有3300多人被纳入专员库管理,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强、行业经验丰富、数量规模庞大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切实提升了全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综合能力,推进福建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向纵深发展。2018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工商联,推动首批100多名知识产权专员与省、市级工商联建立挂钩联系,为各级工商联组织及会员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公益服务,促进知识产权的理念、文化更好融入企业之中。

  既要抛出“橄榄枝”,也要种好“梧桐树”。当前,知识产权人才政策已经纳入福建省“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引领福建跨越赶超的强大人才力量正蓄势待发。然而人才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聚焦培养和选拔高端引领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福建积极筑巢引凤,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落户,集聚更多更优高端人才。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福建分中心项目已于2018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知识产权高端资源和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和供给品质,构建更具活力与动能的创新生态。继续引进中高端知识产权创新资源,争取更多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和支撑项目落地,加强对接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优质人才和大数据资源,加快高端服务业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育发展,以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引进市场评价机制,制定服务评价指标,建立服务跟踪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整体提升。”福建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报 记者 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