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身边的榜样

身边的榜样张阿玲:用一生来挚爱

  36年扎根知识产权一线,凭借自身勤奋努力,从一名专利审查“零基础”的“新兵”成长为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库专家、一级审查员、专利局学术委员会实审专业委员会委员……这个真实故事背后的主角,就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人事教育部张阿玲。

  近日,张阿玲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联合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份荣誉不仅仅是给予我个人的,更是对全体知识产权人的肯定与鼓励。”回忆起不久前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情景,张阿玲仍难掩激动。

  心系国家,为民服务

  “我是一名普通的审查员,感谢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培养与信任,很荣幸亲历并见证了我国专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张阿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利审查是她用一生挚爱的事业。

  1983年,张阿玲作为原中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招录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局参加专利审查工作。对于那时的她来说,扎根审查一线的时光就是最美好的青春。“阿玲的个人的成长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说起张阿玲,与她同年进局工作的同事如是评价。

  “曾经也有人问我,专利审查有些枯燥,工作几年为什么没转行?”在历任机械发明领域专利审查员、处室负责人、兼职复审员、自动化部副处长、京外审协总审查师等职务后,张阿玲给出的回答让人难忘:“虽然专利审查是个很平凡的岗位,但它却与国家利益、产业发展密不可分。”这不是张阿玲夸夸其谈,而是她在专利审查一线工作30余年后得出的深切体会。

  “1987年底,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迪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涡旋压缩机,时任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同志批示拨给该校一笔巨额研究经费予以支持。”张阿玲回忆,那是她从事审查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涡旋压缩机正是她当时所负责的审查领域,所以,这则新闻引起了张阿玲的关注。

  “涡旋压缩机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因为体积小、噪音小、功率大而备受制冷行业的重视,日本此前还专门规定,要求20年内不得将相关产品出口到我国。那时,在涡旋压缩机领域我国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张阿玲介绍。

  在看到这个消息的前不久,张阿玲刚刚审查了西安交通大学提交的有关转子叶片压缩机的专利申请,她通过检索发现,该专利涉及到的转子叶片压缩机磨损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是老化结构,而日本等国外专利文献记载的结构解决方案却十分新颖。

  “我担心王教授的科研团队重复国外的研究,担心总理批示的研发经费无法发挥最大效能……”于是,张阿玲将情况上报了相关领导,在他们的支持下,她主动与王迪生团队取得联系。

  “张阿玲和专利局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涡旋压缩机的专利申请情况及发展状况,为我们免费做了专利检索,还教会了我们怎样自己检索。”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王迪生研发团队获得了一系列涡旋压缩机的发明专利授权。“要是没有张阿玲的帮助,我们就没法避免重复研究,我们的研发可能会走不少弯路。”

  勤勉尽责,担当作为

  “2001年,在一次交流座谈会上,一家企业主动向我寻求帮助。”张阿玲回忆,这家企业是当时我国制冷龙头企业——春兰集团,他们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旋压缩机,但是研发的路上面临重重阻碍。

  “无论是压缩机的整体结构还是零部件,我们每走一步都遇到来自国外相关专利权人发出的涉嫌侵权警告。”春兰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涡旋压缩机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利益,更涉及国家的利益,事关我国制冷行业的发展。”于是,张阿玲主动请缨,要为我国涡旋压缩机领域的技术发展尽一份力。

  “在做好审查工作之余,我检索了大量的专利文献,整理出与春兰集团压缩机结构相关的各种国外专利申请状况,指导企业如何避免专利侵权、确立研发生产的方向。”张阿玲说,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挤时间做科研,写报告,为企业解难题,过程十分辛苦,但结果令人欣慰。后来,她还撰写了相关文章出版,以供更多企业参考借鉴。

  “审查工作虽然繁忙,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除了做好专利审查的本职工作之外,张阿玲还喜欢参与培训工作,她不仅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招录的审查员授课,也曾为全国各地的专利代理人(现已改称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考生授过课。

  2007年,张阿玲入选局教研工作组,担任专利局半脱产教研案例教学组长,同时负责编写专利代理实务考试的试题。张阿玲表示,2007年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代理实务考试改革的第一年,考试形式由原来单纯的专利申请撰写改为专利代理实务;内容要求所选择的案例简单、考试所涉及到的专利法条款范围大。“那时没有可以参考的内容,时间紧且任务重。”

  “那时,因家中母亲身体状况不好,我经常周末坐火车赶回家,周一一早直接赶去上班。”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阿玲没有耽误工作,而是和同事一起顺利完成了出题任务。

  这些年来,为了帮助更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更好地学习专利知识,张阿玲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10余本审查员培训和原代理人培训教材,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撰写及修订了《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系列教材—专利代理实务分册》等培训教材;多次为专利代理实务考试出题并被采纳。

  榜样引领,磨练意志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深知岗位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当组织需要的时候,要讲政治、顾大局、能奉献,到组织需要的岗位去,扎实做好交办的工作任务。”

  2011年12月,因工作需要,张阿玲被调任至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下称江苏中心),担任总审查师,负责审查员师资队伍培养和审查质量管理等工作。在江苏中心运行平稳后,张阿玲又响应组织号召,赶赴天津任总审查师,助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下称天津中心)建设。

  “关于京外专利审协中心的建立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需从头开始。”虽然新的工作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但张阿玲还是勇挑重担,带领团队开始了一次次新的尝试。

  在江苏中心,张阿玲带领团队建制度,定规章,着重提升审查质量,指导江苏中心建立了“中心部门齐参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分阶段螺旋上升”的新审查员入职总体培训模式,对各培训阶段严格管理,大力选拔优秀教师,保证培训质量。

  在天津中心,张阿玲制定了新审查员入职培训方案,按照审查工作的要求,修改了入职培训的教材,同时根据中心的发展情况开发了部分新的课件,根据审查工作特点增设了职业道德、民法、诉讼法等培训内容。为保证培训质量,对相应授课老师也提前进行了培训……

  “2015年,我‘回归’专利局,担任人事教育部审查业务培训处处长。”张阿玲说,虽然是以前熟悉的工作环境,但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

  “京外专利审协中心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局党组对专利审查员培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张阿玲介绍,如何有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审查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局党组的具体部署,加强专利审查员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审查业务能力,是她如今时时思考的问题。

  为此,张阿玲指导团队制定《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新审查员入职培训考核办法(试行)》,提出以“统一培训课程、统一授课师资、统一考试模式、统一颁发证书”为抓手,从统筹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养管理、考试题库建设、信息化系统支持等几个方面开展审查员入职培训相关工作。

  目前,新入职审查员培训标准统一工作已覆盖全部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各部门单位在新审查员培训的培训师资、考核、结业方面保持一致。这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张阿玲和诸多同事的努力。“2016年,我带领审查业务培训处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综合管理系统(SIPOLeMS)建设了在线‘交规式’考试系统,可以较好满足审查员考核需求。”

  “其实,在2016年底,我被检查出肾癌,接受治疗后,很快又投入了工作。”谈起经历的困苦与取得的成绩,张阿玲显得十分淡然。

  妹妹去世时,因有培训任务未能赶回家见最后一面;因涉及考试试题保密工作,母亲身患癌症,未能在病床前尽孝……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才真实地了解到张阿玲为知识产权事业无私奉献和默默坚守的故事。

  “阿玲老师关键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是我们年轻知识产权人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阿玲老师就是我们知识产权人的旗帜。”“敢于担当、忠于职守,阿玲老师以一种超然、达观、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值得我们学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树典型 学先进”——张阿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交流座谈会上,局内干部职工代表纷纷发表感慨。

  这就是张阿玲的初心故事,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成就的审查员的36年光辉岁月。她忠诚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正是国家知识产权局1.7万名干部职工的本色和底色。(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