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做知识产权的挖“宝”人——访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奎国

  初见韩奎国,是在日前举办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培训班(苏州站)活动上。作为活动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活动方案的设计者之一,韩奎国对知识产权精辟的理解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赢得了现场学员们的连连称赞。

  除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汇智)总经理这个为人熟知的头衔外,韩奎国还有着多重身份:国家百名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起草人之一、江苏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刚刚步入不惑的韩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为何有着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知识产权又有着哪些独到的见解?活动后,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韩奎国,与他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敢于跨界的前行者

  谈及进入知识产权行业的缘由,韩奎国感触颇多。2010年,还处于而立之年的韩奎国做了一个决定,从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离职,进入江苏大学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工作。“理工科专业背景出身的我,本想着毕业后一门心思朝研发这个方向发展。而在西门子、三星研发部门的任职经历,让我对知识产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那时候就觉得知识产权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与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便想要尝试一下。”韩奎国说。

  “既入知识产权门,便做知识产权人。”这句话用在韩奎国身上再合适不过。韩奎国告诉记者,在刚接触知识产权领域时,为增强知识产权专业能力,他阅读了大量关于知识产权法律以及专利代理方面的书籍与资料。经过刻苦的学习后,他开心的是一次性通过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现为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这为他今后深耕知识产权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韩奎国积极投身知识产权领域,走进企业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11年,我进入江苏淮安麦德森制药有限公司了解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经过与该公司研发主管交流后,发现该主管要求技术人员之间不交流,并且技术人员的科技成果都归研发主管所有。这样长期下去,对该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十分不利。于是我立即撰写了一份诊断报告,帮助该公司加强技术秘密管控及研发档案流程管理。”在韩奎国看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基础工作问题,并且企业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以加强内部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而为该公司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韩奎国还参与起草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为了标准的顺利制定,我们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讨论、方案设计、实地调研等。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听到这一标准实施的消息后,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十分值得的。”韩奎国告诉记者,2013年3月1日,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正式实施,这一天对他来说非常难忘。

  如今,作为江苏汇智总经理的韩奎国还担任培训讲师的角色。据了解,他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为2万余名学员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系列培训。“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这激励我结合自身所长,不断前行,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韩奎国说。

  富有远见的挖“宝”人

  “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像是有一条鸿沟。高校专注于科技成果的研发,却不知道如何与产业对接,把知识产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提供专利代理、培育等服务支持高校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一方面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在两者之间扮演着‘红娘’的角色,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真正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韩奎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3年,在韩奎国的牵头下,由江苏大学全资投资的江苏汇智成立。韩奎国进入该公司任职总经理,为推进江苏大学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而服务。

  “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大学约有2000件专利未得到转化。为了唤醒高校实验室中‘沉睡的资产’,我们便搭建了‘智产汇’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平台。在该平台的推动下,已成功实现了多件专利成果的转化,其中智能化小型田间作业车平台获得了南通企业的上百万元投资。”韩奎国向记者介绍,“智产汇”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平台于2016年11月在江苏镇江高新区五洲创客中心开馆,通过建立种子基金、实行专利收储与托管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产、学、研、用”一体化,构成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人、创新、产业”的协同创新价值链,发挥了知识产权撬动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韩奎国看来,搭建平台是形成高校专利成果顺利转化的桥梁,而专利运营则与高价值专利培育息息相关。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可以促进专利运营工作的有效推进,而优质专利项目就像一粒种子,需要经过专利运营工作的“浇水”与“施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造福于社会。“我们充分利用江苏大学的优势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通过对国内外4000件农机专利进行分析,为该校农业机械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提供挖掘、培育、布局等服务,最终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其中获2018年中国专利金奖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发明专利,在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龙头企业的产品中得到应用,促成这些企业建成多条高效能联合收割机生产线,达到了年产6万台的生产能力,有效解决了我国水稻收获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结构性矛盾。”韩奎国告诉记者。

  “专利证书不是奖状,如果不转化就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我们就是要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把其中的‘宝藏’挖掘出来。”韩奎国如是说。(知识产权报 实习记者 熊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