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安徽:架起科技成果转化之桥

——搭平台、育先机、促创业,三大举措促使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让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使技术市场释放出旺盛的活力。在多年的发展中,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疏通科技与市场间的堵点,让创新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

拥有5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2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4817家科研机构的安徽,具有鲜明的创新基因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何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日,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知识产权 竞争未来”安徽站采访活动中了解到,位于这里的安徽创新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研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正通过搭平台、育先机、促创业等方式让创新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安徽创新馆

搭建平台 推动成果转化

今年的国庆假期,安徽创新馆迎来了近万人次参观,这里全面展示着安徽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新发展。好技术需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构建成果展示推广平台是为其中的第一步。

2019年4月,安徽创新馆成立,与它同样年轻的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成员。也正因如此,这支团队饱含满腔工作热情。“我们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指示,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为核心,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功能链,特别是将高价值专利运营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促进转化效率提升。”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下称中心)主任陈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陈林介绍,从去年开始,中心就与相关知识产权机构围绕安徽重点发展的先进信息、能源、健康、环保4个领域,对全国一些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高价值专利进行挖掘梳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高价值专利可能产生的市场价值开展数据化模型评估,从而找到有价值的创新团队,开展重点转化。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查丽莎获得转化的生物免疫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转化案例之一。此前在瑞士开展生物医药研究的查丽莎去年带着与瑞士研究团队合作开发的动物免疫技术回到国内,陈林和团队经过分析认为,该技术是安徽当前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于是,中心与查丽莎及瑞士研究团队进行多次深入对接,有序开展成果转化。2019年10月,安徽创新馆与瑞士伯尔尼大学签约共建中瑞生物免疫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并将新型VLP疫苗技术引入中国,成功运用在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中。“通过安徽创新馆的平台展示和引荐,团队与相关企业开展了合作。如今,我们实现了第一次动物疫苗的技术转移,目前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查丽莎告诉记者。

目前,安徽创新馆已经与全国60余所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了常态化的成果交流和推荐机制,发布和储备了500余个科研项目。

为进一步沟通供需信息,安徽创新馆积极构建成果交易平台,使得转化渠道更加通畅。今年4月,安徽创新馆承办的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发布重要科技成果330多项,推动全省110多个产业项目线上签约468亿元。

盖章时可以自动记录盖印时间、地点、用印人、用印内容快照等,再也不用担心“萝卜章”问题。量子安全云智能印章创新融合量子安全、云数据技术,使传统印章具有智能物联功能,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远程审批和锁控。这项新技术在发布会上获得了相关企业的关注。

“我们首期已与包括安徽电信在内的全国运营商签订约5000万元的项目订单,预计将在行业领域带动智能印章产业产值超过数十亿元。”安徽云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童迎伟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创业项目,已经研发了3年,并开展了专利布局,如今最紧要的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公司一直与安徽创新馆保持着良好联系,这些活动有效帮助了他们的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批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研发的新技术有效服务于卫生医疗领域。如今,疫情得到控制,相关需求减少,这些新技术如何实现转化,服务于更多领域?为此,安徽创新馆开设专场交易会,提前邀请相关需求企业参加,为这些项目实现转移转化搭桥铺路。

“以往,医院采用紫外线等消毒方式,需要在无人的环境下进行,这显然不适用于抗疫一线医院的实际情况。公司紧急研发人机共存的病毒消杀设备,并在今年2月紧急生产,定向捐助给安徽省援鄂医疗队、武汉协和医院等。”安徽宾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宾肯公司)总经理王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疫情得到缓解后,宾肯公司继续对该技术进一步开发,形成城市地铁空间空气传播防控技术与装备,能够对地铁站点等人员流动密集场所进行消毒杀菌。在安徽创新馆的推介下,宾肯公司已经与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达成示范工程合作,在合肥地铁2号线西客站内实施了项目第一阶段的空气消毒设备布置。目前,宾肯公司已经开始和多家轨道交通企业洽谈,有望将该技术应用于全国多条地铁线路上。

“我们计划通过构建交易市场和开展专利运营,第一时间向高校和研究机构回溯这个产业和社会的痛点和需求,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把高校的创新资源通过成果发布向产业延伸,以创新链推动新的产业链的形成。”陈林告诉记者,今年8月获批建设的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将落户安徽创新馆,这将为创新创造与成果转化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安徽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中国科大先研院

先行先试 破除制度障碍

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到产业,如何转得顺?先研院在多年实践中趟出了一条路。

“科研团队可以专心搞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就交给先研院来办。”该院副院长李俊告诉记者。2012年11月,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的先研院正式运营,主要致力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因此,先研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更深的联系。在经过一段成长探索后,近年来,先研院的发展思路愈加清晰:依托上游高校院所基础技术研究优势,构建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孵化平台,促进区域产业技术发展。

“我们有人员专门进入高校挖掘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了解研发进度及可行性。随后,我们将项目带入先研院开展技术培育,并开展成果孵化。在这个过程中,先研院从人才、市场、资本和企业4个方面帮助科研团队寻找并对接资源,同时,先研院还会为创新项目构建相应的技术转移团队,具体承担专利导航、产业布局、专利布局、成果推广、投融资、企业孵化等服务工作,实现科技研发和转化两条线的高效运行。”李俊说。

近年来,一项项新技术正在先研院的培育孵化下逐渐落地。

多肽是指由氨基酸用肽键连接而成通常不超过100个氨基酸的一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药物分子式关系着产品疗效,从新药研发者设计的分子式到实际药物都需要多肽的制备。4年前,先研院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在多肽制备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可以制备更大难度的多肽结构,并以先研院的名义提交了4件专利申请。

随后,经先研院院务会研究决定,启动了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据了解,先研院委托资产评估事务所对4件专利申请权价值进行评估,以4件专利申请权作价,与该研发团队成员周莉、合肥高新科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生景肽)。先研院依据有关规定,将获得股权的60%奖励给技术研发团队。

“在项目转化中,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估是最大难点。面对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先研院对上述创新成果进行市场转化需要很大的决心。”如今已是科生景肽总经理的周莉告诉记者,公司将联合有关药物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多肽药物研发合作项目,让这一科技成果获得更多社会及经济效益。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先研院的创新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折溪村地处偏远、水源紧缺,是当地的贫困村,村里水源点硫酸盐超标一直困扰着村民的生活。针对这一问题,先研院派遣技术团队,于2018年8月上旬实地调研后,决定引入该院功能膜团队研制的炭砂滤+膜过滤设备,有效解决了月亮河乡3个村47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该设备的高效应用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徐铜文团队于2009年就着手研发的双极膜制备和应用技术。多年研发中,其团队突破国外双极膜技术垄断,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双极膜材料制备工艺,建成双极膜中试生产线。该团队提交了“双极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双极膜”和“基于静电自组装的双极膜制备方法以及双极膜”两件专利申请,先研院以专利申请权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合资公司,以推进高性能双极膜的制备与应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自2019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意见》《关于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方案》等文件,明确学校将科技成果转让给先研院,彻底打破隐形藩篱,全面加快优质科技成果向先研院汇聚。相关文件要求,对于授予专利权满3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的,由先研院实施成果转移转化。

今年6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先研院法定机构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让更多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根据改革方案,先研院以成果转化方式获得的国有股权,从获得股权日起5年内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对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错误、失误,只要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合规,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且未谋取私利或者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对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于追究相关责任。“这些政策将进一步让科技成果转化放开手脚。我们可以免除前期的复杂手续,对一些创新成果先开展转化工作,经过三四年培育,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继续孵化还是放弃。”李俊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在先研院落地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经达到110余项,先研院正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让更多先进技术走入市场,造福大众。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营造氛围 助推创新创业

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有一面专利墙,上面挂满了该院学生的92件专利。作为一所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创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非盈利性民办应用型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新。

“我们正在着力构建金字塔式‘三创’培养体系。”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向记者介绍,塔基是创意创新教育,学校开设了“创新创意能力”课程,以学科竞赛、专利布局、科技论文等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塔身是创新创业培养,该校对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服务管理中心为载体,辅以创业导师支持,重点培养其创业能力,培育小微学生创业项目和实体;塔尖是创业产业孵化,学校对塔身中市场化前景良好的团队,提供引入“天使投资”、创业专项导师专门指导的双重支持,培育一批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并能迅速发展的企业。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该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愈发浓厚。

几年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匡磊在校期间,因为在创业知识储备和创业精神培养等方面得到训练和锻炼,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对于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他总是积极参与,凭借发明专利“家用网络QoS控制器及控制方法”获得第六届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此后,匡磊前往国内一二线城市进行行业调研与考察,发现幼儿教育是朝阳产业,这也引发了他的思考: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幼儿教育进行创新和开拓呢?在与同学兼创新团队队友反复沟通与探讨后,两人决定从幼儿编程入手。2018年4月,匡磊注册成立了芜湖童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匡磊毕业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为其提供了一间办公室,继续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创业之路虽然辛苦,但披荆斩棘之后,终将苦尽甘来。”匡磊表示。从学校的“发明人”转换为“合伙人”,匡磊仍在以当初的发明热情不断延续着创业梦想。

同时,对校内的研发项目,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也积极开展转化工作。如该校青年教师丁正龙课题组承接了企业横向课题“滤清器气密性自动化检测线研制”的任务,由于该课题组是由一批年轻教师组成,对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缺乏经验,在研发工作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工作。该校知识产权处发现问题后,立即联合专利代理公司,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专门的专利布局培训,及时安排专人深入到实验室,协助课题组成员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工作,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发明专利同样大有可为。2018年11月,2014级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黄允准的第一件发明专利“一种轴套零件内孔去毛刺装置”在学校的积极推广下,与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实现对接,顺利实现了专利转让,进一步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据了解,该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分别拥有不同类型的专利;有近二分之一的教师和辅导员直接或间接参加了创新创造管理活动。近3年来,该校实施专利转让和许可43项,总金额超过100万元。

今年,该校获批筹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成为第四批筹建单位之一。“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将整合更多创新信息,了解行业创新动态。在合理运用这些信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开展更多信息分析工作,助力安徽相关产业更好地创新发展。”吴敏告诉记者。(记者 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