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保护更高效 服务地方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29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作为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重要内容之一,4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姣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北京保护中心)主任郝青做客人民网在线访谈,向社会公众介绍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的相关情况以及疫情期间提供的针对性服务等内容。

  科学布局 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致力于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张志成表示,为了切实解决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支持地方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省、市的优势产业,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关注和热情响应。目前,全国已建设31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布在17个省(区、市),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二十多个产业。

  为什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受到各地方政府欢迎?张志成介绍,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作坚持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相结合。同时加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相对接,与知识产权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对接,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为了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区域和产业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国各省、地市的经济、产业、科教、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区域均衡和政策因素,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区域和产业布局方案,为科学布局提供依据。”张志成说。

  王姣娥团队承担了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的研究工作,她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设立能够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有效促进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够加强相关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引导和带动其他相关生产要素和人才等向地方流动与集聚,更进一步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加强经济发展活力。

  北京保护中心是全国31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代表。郝青介绍,自2019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北京保护中心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展专利预审、快速维权、协同保护和专利导航工作。

  快速审查 助力疫情防控

  预审工作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核心业务之一,是其得以实现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核心支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专利快速预审公益服务,对申请文本进行检查与初步检索,并出具预审报告。这项服务能够帮助申请人在正式提交专利申请前,消除文本错误和缺陷,提高申请文本质量,预审报告为后续专利审查提供重要参考。”张志成介绍,经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后提交的专利申请,审查周期大幅度压缩,侵权纠纷处理加快,截至2020年2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协助执法办案9038件,协助处理的专利侵权纠纷平均结案周期7天,经预审合格后提交的专利申请授权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纷纷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疫情期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优化办理方式,简化流程等措施,积极做好知识产权服务。”张志成介绍,南京、广东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别开发开放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利专题数据库,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免费信息数据。北京、浙江、广东、沈阳、南京等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网上预约、在线办理、开通防疫相关产业绿色通道、加快预审速度、优化简化业务程序、延长相关期限等方式,保障特殊时期各项工作顺畅开展,为各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和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郝青介绍了北京保护中心针对疫情开展的服务。“疫情期间,北京保护中心大幅缩短专利预审备案周期和审查周期,确保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当天备案、当天审查,已为13家防疫相关单位提供快速备案服务,为34件防疫相关专利申请预审案件进行快速预审,其中6件已获得授权。加强电话人工咨询服务力度,提倡‘网上办’‘预约办’,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已为9200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预约错峰办理方式,接待1184余人次办理业务。”她说,目前,北京保护中心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就北京市知识产权资助政策、专利预审服务、快速维权业务及商业秘密保护,举行了三期270余人参加的线上培训。(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