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心声 | 规范知识产权执行 切实解决执行难
2020-05-24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王曼利在全国“两会”中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由“基本解决执行难”到“切实解决执行难”,是人民法院给广大群众的新期待。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三年间,人民法院构建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通过打造信息化数据铁笼和制定执行方面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执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破解执行中的 “四大难题”。2019年3月,人民法院为基本解决执行难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受理执行案件2043.5万件,执结1936.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5%、105.1%和71.2%;发放案款960亿元、发放涉民生案款179亿元、366万人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当事人对人民法院裁判文书自动履行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

  “基本解决执行难”,是阶段性胜利,更是新的起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伴随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知识产权案件执行难度越来越大,规范知识产权执行成为“切实解决执行难”不可或缺的一步。

  2020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起草了《知识产权判决执行工作实施计划(征求意见稿)》与《知识产权判决执行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前述实施计划指出,要强化应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充分利用全国法院询价评估系统、发挥网络司法拍卖优势,多措并举结合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判决执行效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拟于2020年6月底前开设专门的“知识产权判决执行公开”板块,集中公开知识产权判决执行相关情况,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

  除知识产权领域外,全国各级法院2020年因事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措施,力争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例如: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公布《2020年全省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要点》、福建省公布《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实施办法》,通过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合力破解的工作格局,支持和保障执行工作。

  执行工作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事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有利于维护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前,人民法院将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着眼长远的使命感扎实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成果,有力破除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稳健迈进。(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