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谱系中的大事,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也是观察中国的窗户。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今年两会,他点到众多议题——生态、反腐、教育,不一而足。“当共产党的官,当人民的公仆,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
自2013年到2019年,连续7年全国两会,他每年都会到6个团组参加审议、讨论。2020年全国两会因疫情影响会期缩短至8天,“下团组”次数减至4次。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已经四到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多次谈到党史学习教育这件大事: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3月5日,内蒙古代表团;3月6日,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3月7日,青海代表团;3月9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在前三个团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是题眼,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明确信号。在第四个团组,也有“新”的要求: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两会时间”的词云图中,“创新”“生态”“发展”“经济”“改革”“人民”“脱贫攻坚”等词语,反映了两会的关注点。
俯仰用心皆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发展须靠创新,创新须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
李克强总理3月6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在开放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他说,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但这一过程不能关起门来,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希望甘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6日上午,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了民进、九三学社界委员联组会。他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民主党派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样的语句,每每刷屏。
“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律论。这种律,是法则,是规章,是准绳。古今无数事实都证明着浅近的道理:倘若为官乱作为,民众就会受苦遭罪,政府的威信就会打折扣。政府只有廉洁,才能在民众中得到最广泛和最坚定的支持。得到最广泛和最坚定的支持,也就臻于“善治”。
《道德经》有言“正善治”。正者,政也。“正善治”,就是“政善治”。在现实的政治演进过程中,政府依旧是社会前行的“火车头”,官员依旧是政治列车的“司机”。于官员来说,需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想为敢为、勤为善为。
善治的前提,是良法。正所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治,也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标尺之一。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什么是善治?》中,列举了善治的8项标准:共同参与;厉行法治;决策透明;及时回应;达成共识;平等和包容;实效和效率;问责。
共同参与,就需要昌明教育,传播新知,开启民智,使每个个体都有找到出路或新路。每年的两会,教育都是绕不开的热点话题。
厉行法治,就要依法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让官员敬畏民意、听取民声、吸纳民智,进而为民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善治,不能忽视民众的所谓“小事”。桩桩、件件,再小的事,只要攸关民众衣食住行,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坐标上的大事。而树立源头治理思维,让政策制定和执行接地气、通民情、得民心,既是治理“方程式”的优解,也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特约评论员 周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