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府工作"对账单"来了,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这些指标包括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城镇新增就业9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等.
其中,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明显高于预期.在过去的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顶住重重压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就业目标超额完成
就业形势明显好于预期,得益于我国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人社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的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顶压前行,以空前力度应对空前冲击,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
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人社部数据显示,去年年底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90%以上,农民工总量恢复至上年的98.2%.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4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0%.
与此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在预期目标之下.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也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这说明去年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各级政府,各市场主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经济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放眼全世界,2020年有很多企业倒闭破产,也有很多人面临失业.我国就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因为我国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春招","秋招"的人数不降反升,特别是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职业新岗位.
去年,人社部发布了一批新职业,其中包括直播带货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信息安全测试员等.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持续加强.2020年,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00.5万人次,以工代训2209.6万人.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57.44万人,均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作为就业的"蓄水池",只有企业"活"了,就业的池子才能做大.为此,我国打出了一套减负,纾困,降低成本的政策组合拳.
用"真金白银"切实为企业"松绑".2020年,我国继续执行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新增减税降费约为5000亿元.全年累计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疫情之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为了解决其"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截至去年12月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8%.
同时,还持续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截至去年12月底,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较2019年分别下降31.7%和18.6%,完成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降低15%的目标.
减负后的企业更有活力,释放出了更多就业岗位.去年年初,面对疫情冲击,一些企业的订单大幅下滑,曾有企业负责人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等于前两季度的订单几乎都没了."
但随着疫情缓解及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情况出现了变化.到年底时,一些企业因为订单太多,多次招工招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分析认为,去年中国经济的就业指标恢复得好,主要得益于疫情中经济快速恢复,尤其是在下半年,许多企业的出口订单在增加,吸纳了相当多的就业.但她也提醒,随着其他国家加快复工复产,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发力,今年出口型企业要注意外部需求会出现较大变化.
稳住了物价 兜住了民生底线
"民生大于天,是最重要的领域."宁吉喆表示,过去一年,民生的保障是有力有效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就业扩大,二是物价总体稳定,三是收入继续增长.
就业大盘的稳定让老百姓有了稳定收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一年,物价也经受住了大考.去年1月和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超5%.通过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力度,设置绿色运输通道等多种方式稳定物价.2020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兜住了民生底线.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