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案例展示

科创“梦工场” 圆梦创新人

——厦门大学推动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

宫颈癌是我国15岁至44岁女性人群中位列前三的高发癌症之一,其中绝大部分的宫颈癌源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当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厦门大学(下称厦大)教授夏宁邵团队正是深耕这一领域的“主力军”。

近年来,厦大从健全制度体系、总结样板经验、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等多个方面入手,着力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树立合作典型样板

前不久,世界权威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公布2020年度全球Top20转化研究者名单,夏宁邵再次入选。夏宁邵团队长期从事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工作,拥有“一种人乳头瘤病毒11型L1蛋白的突变体”等200余件专利,并主持研制出病毒性肝炎等60余项病毒检测试剂,成功上市了戊肝疫苗与宫颈癌疫苗。如此丰硕的研发成果,离不开学校以及团队合作企业的鼎力相助。

据悉,夏宁邵团队已与养生堂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养生堂)合作20余年。通过持续合作,团队科研项目组织方向明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公司产品技术开发紧密融合,创新成果得以迅速转化。目前,团队已建立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制的完整技术创新链,团队人员已超过200人,成为中国疫苗领域的重要创新队伍。同时,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了学校公共卫生学院整体学科的建设质量,实现了团队、企业与学校三者共赢。

“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种政策扶持,促进学校技术创新要素逐步向企业聚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厦大资产公司总经理沈小平表示,学校在2021年11月制定出台的《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中增加了鼓励校企合作的内容,明确支持团队以早期立项的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产研融合,共同推进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支持团队与合作方共为专利权人或知识产权共有人。

打造科创梦工场

为进一步发挥厦大的学科优势,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厦大在转移转化平台与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上,同步进行重点推进。

2019年12月,厦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了“厦门大学科创梦工场”(下称梦工场)工作平台建设,致力于去行政化管理,引入一批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共同为学校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运营两年多,培育了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科技经纪人”。

联合多方力量,集聚创新资源与技术,是梦工场得以发展壮大的源泉。“中国技术交易所(厦门)海丝科创服务中心”由梦工场与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中国技术交易所联合创建。该中心已陆续开展系列创新成果推介、技术需求对接等工作。同时,梦工场导入了一批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并与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合作关系,初步建设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服务工作体系。

成果初显,厦大再接再厉,于2021年10月制定出台《厦门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提出,坚持打造梦工场品牌项目,依托学校创新优势,聚集社会资源,共同打造促进成果转化的创新孵化生态体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在厦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建成了“1+N”创新生态系统。该创新生态系统包含由厦大教授石江宏领衔的厦大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西通信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企业创新中心,在通信和导航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成果丰硕。作为典型的学科建设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围绕北斗卫星导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攻关课题,组织各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多次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近年来,该创新生态系统为合作的上市企业与孵化的中小企业带来了超过20亿元的新增产值。

“‘平台’就像一个可以撬动科技发展的支点,在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水平的同时,也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厦大材料学院教授戴李宗认为。他带领材料学院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创新应用”团队,专注于防火阻燃材料、胶黏剂、功能涂层以及超分子等领域,建设了10多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一种高分散改性氧化石墨烯、其制备方法及其防腐涂料”等300余件专利,转化率超过20%。5年内,团队产学合作成果已获得4个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协调运营机制

“‘政产学研金服用’每一个环节都是我校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厦大副校长江云宝表示,厦大积极与厦门市政府沟通,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在多个项目上获得了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2021年4月,厦大、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共建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下称嘉庚高新院)承担起厦大转移转化办公室职能,汇聚学校创新成果关联的创业公司,形成成果转化的集群效应。

在运营层面,嘉庚高新院实行市场化的企业管理机制,采取“嘉庚高新院+厦大资产公司+厦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集美园区”的联动工作模式,保障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的协调融合。在具体建设保障方面,该机构采取市、校、区共建模式,分别给予激励政策,以市场化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发展。

目前,厦大已初步形成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创新转化生态体系。2020年,厦大先后被认定为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被批准为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厦大在医疗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及合同到账金额明显增加;2022年,厦大已走过百年风雨,正在向着“建世界之大学,为吾国放异彩”的目标砥砺前进。(刘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