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历史专题>知识产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分析解读

专利构建服务体系,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科技孵化器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发源,于21世纪之初在中国发展,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得以快速壮大,在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遭遇2020年疫情考验,部分孵化器运营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以构建重庆市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为背景,提出加快专利大数据服务科技孵化体系转型升级,逐步建立核心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健全科技孵化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以期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建设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当前,重庆市科技创新孵化体系面临着信息化基础薄弱、专业化人才缺乏,技术服务薄弱、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创新源头服务欠缺、成果转化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市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从加强新形势下孵化体系升级的顶层设计、加强大数据服务孵化体系升级的标准和试点建设、加强孵化体系与成果转化体系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3206万家,其中孵化器5206家,众创空间8000家。共有国家备案的创业孵化载体3065家,国家备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73家。重庆于1988年建立最早的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机构,“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孵化器77家,包含国家级孵化器15家,综合性孵化器为50家,专业型孵化器27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87家,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43家。从国家级孵化平台的数量和专业性角度分析,重庆市科技创新孵化工作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基础薄弱,专业化人才缺乏。目前,重庆市孵化服务整体处于载体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的初级阶段。一是信息化服务薄弱。孵化器服务领域以软件、电商、文创等软产品服务居多,主要提供物业场地、网络水电、工商财税等基础服务,在技术创新研发、创新资源整合及创新服务方面的信息化能力缺乏。创业者对于所处的行业动态不明晰、竞争环境不清楚,创新研发缺乏方向性指引。二是专业化人才匮乏。随着重庆市孵化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管理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但重庆市在创新创业载体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全市孵化服务载体发展的需求。

其次,技术服务薄弱,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只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将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要素,才有可能在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得持续性的发展。然而,通过对重庆多个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进行实地深入调研,课题组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动态和路径不清晰。创新型企业需要明确其在相关领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许多入驻小微企业、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都存在自身定位判断不准、技术路径不清晰、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前瞻性技术服务薄弱。通过专利大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及竞争全景,可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中所处的发展定位及优劣势,前瞻识别、研判可能的发展风险及挑战,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及可能的发展路径,为其制定发展规划、支撑创新决策、引领技术研发、优化成果保护、获取竞争优势等提供智力支持,但目前孵化器能提供类似服务的较少。

最后,创新源头服务欠缺,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实地调研走访发现,一部分孵化器由于缺乏收入来源关门歇业或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勉强维持运营。这些孵化器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基本不能够进行独立的市场化发展。根据分析,造成这种现状,有两个方面重要的原因。一是孵化器创新源头服务不足。商业模式创业项目多,技术创业项目少,高校院所等源头对接不畅,创新基础薄弱,导致入驻企业或团队创新成果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成果转化服务不足。孵化器对成果转化的服务手段匮乏,高质量成果在源头的创新培育以及转化运用服务不足,企业或创新团队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低,不能很好地形成市场价值。

专利大数据显身手

围绕新时期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出的行业动态分析、技术路径遴选、高质量成果培育转化等新问题,重庆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特别是运用全球专利大数据在竞争对手、技术图谱、产业导航等方面优势,在传统孵化器中升级构建以竞争对手动态供给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孵化基础服务、以“专利导航标准”为特色的技术路径筛选服务、以“运营四步法”为关键的源头孵化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三大体系,并在10家孵化器初步升级相关管理与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加速在孵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运用,进一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孵化生态发展新模式,并提出系列建设性方案。

首先,加强新形势下孵化体系升级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强孵化体系升级问题研究,形成舆论导向。鉴于孵化器已经经历多年的发展,科技孵化的思路、措施、任务、目标以及对象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建议全市组织开展新形势下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大讨论,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一次思想解放,全面展示重庆创新孵化成果,吸收国内外创新孵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各级孵化器真正建立市场化的成长路径,用舆论引导孵化从业者改变经营意识和运营模式,为重庆市高质量发展和即将面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孵化升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建立购买专业服务的孵化器升级支撑机制。大数据升级的架构和模式,需要政府部门组织研究,结合各个孵化器的应用需求,以及主管部门对孵化数据的全面掌握需求,综合设计相应的服务模式,以减少孵化体系大数据升级后的各种更改、更新和应用成本;同时,大数据具有“汇通用”的特性,数据的采集、清洗、应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设计运用试验,政府资金的前瞻性支持尤为重要。建议进一步优化政府资金对孵化器的支持模式,调整和增加对孵化器大数据升级的支持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其他方式,建立财政资金对孵化器大数据升级的良性支撑机制。

其次,加强大数据服务孵化体系升级的标准和试点建设。一方面,围绕高校创新圈打造一批孵化升级示范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孵化中的作用,与当前科技企业孵化从商业模式孵化向技术成果孵化转型的趋势是吻合的。2019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突出了专利申请前评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的要求,进一步说明专利大数据分析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运营四步法”在环西南大学创新圈运行半年,帮助筛选和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和市场应用,证明率先在高校开展一批大数据升级试点,能够有效积累经验,借助高校丰富的创新成果和较完备的人才优势,可以闯出一条特色的孵化升级道路。建议围绕重庆市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打造一批孵化升级示范点,为解决孵化器在创新源头培育以及在创新后端的成果运用转化上探索经验。

另一方面,完善建设标准,打造专业化创新孵化服务团队。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孵化服务团队。除了思想动员、舆论影响和试点推进,关键的手段在于标准引领。目前的考核体系囿于全国孵化器管理考核体系模式,物业场地、网络水电、工商财税等基础服务要求具体、量化指标多,在技术创新研发、创新资源整合及创新服务方面指标少,对大数据、专业化的特色孵化器引导性不足,没有形成较强的导向作用,指标更多向孵化器级别、规模、产值、人员数量等倾斜,评价类别单一,不利于新型孵化器的产生和培育发展。以竞争对手动态供给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孵化基础服务、以“专利导航标准”为特色的技术路径筛选服务、以“运营四步法”为关键的源头孵化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在相关孵化器和服务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在新一轮孵化器管理考核指标中予以吸纳。可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也可采用特色孵化器建设引导模式,推动孵化器在大数据升级上获取更强的核心服务能力和生存竞争力,带动各类特色创新孵化服务团队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加强孵化体系与成果转化体系机制创新。一方面,加强孵化体系的全口径管理。大数据升级后,各种专业化服务面临相互融合、互相支持的新局面,孵化器也必将面对这一改变。孵化行业大数据升级发展最大的改变,就是科技创新孵化器进一步发展为与人才、市场监管、农业等多部门创业空间同台竞技、同步发展的平台,建议在大数据升级中实现同步数据共享和数据资源管理服务。

另一方面,实行孵化器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一体化机制创新。孵化器由于具备了行业动态分析、技术路径遴选、高质量成果培育转化等孵化服务,有利于形成科技创新生态发展新模式;同时,由于孵化器一边对接源头创新单位和成果,一边发挥原有优势,对团队和企业需求及问题对接十分紧密,其成果转化的相关机制设计必将更加合理,相关问题的反馈和解决也更加快捷。这势必会倒逼原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包括高校和相关单位内设成果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孵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全面对接和创新局面的快速形成。因此,在政策设计上,要充分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将孵化器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扶持政策有机结合、统一设计、统一评比、统一管理,在市场导向的潮流下,推动社会化机构的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行。

(作者 刘伟 系重庆市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