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工作座谈会在中原工学院召开。来自全省10所高校的科研处有关负责同志与会。河南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座谈会。 去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教育系统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意见》,并确定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11所高校为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这些试点高校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大教职员工及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已经在法学院研究生层面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或选修讲座,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中原工学院启动了“知识产权万人培训计划”,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还承担了国家、省级知识产权研究课题,郑州大学王锋教授等已在国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初露锋芒。 此外,试点高校建立完善有效管理体系,制订出台了各自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激励政策和制度,加大专利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份量;加大专利转化力度,推动了全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迅速开展,提高了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能力。 据统计,今年1-11月份,河南省82所高校共申请专利463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全省11所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其中,中原工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0件、102件和64件,中原工学院连续三年名列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状元”,河南农大今年首次突破百件大关。但也有4所试点高校今年专利申请量仅有1件。 座谈会上,与会的10所高校汇报了各自的工作,对明年的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副处长陈兆武传达了河南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精神,通报了成员单位省教育厅承担的工作职责,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处长孔凡士对新的一年全省高校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工作提出了要求。 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处负责人对2006年全省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情况进行了通报、总结,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他说,当前,全省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还存在四点突出问题:一是高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领导层的知识产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论文,轻专利的思想依然严重;二是高校教师利用学校试验、技术资料甚至科研经费条件,却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变为非职务发明,或以合作企业的名义申请,使高校专利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三是专利转化机制薄弱,专利转化率低;四是高校知识产权研究力量薄弱,师资力量缺乏,没有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专家队伍。这些薄弱环节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克服和加强。(河南省知识产权局 李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