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视点
深化改革:激扬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17-08-30

  ——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2017年7月,大型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让人们对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和体会。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是改革大业中的重要一项,是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5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量质齐升,迈入知识产权大国行列,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面对国内外竞争格局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存在的不协调、不合理问题愈加凸显。破解诸多难题的唯一路径,就是深化改革。

 

  “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要紧扣创新发展需求,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时所强调的,意蕴深刻,意义重大,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

 

  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按照“问题导向、紧扣发展、统筹推进、大胆创新”的基本原则,明确了3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二是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指引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发挥先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从过去30多年的“九龙治水”走向综合管理。

 

  5年来,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作出了先行探索,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5年来,循着深化改革之路,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逐渐明确:

 

  ——“一个遵循”,就是要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及《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去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评价改革成效。

 

  ——“两个有利于”,一是在纵向上,要有利于打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二是在横向上,要有利于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三个符合”,一是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二是要符合知识产权工作的客观规律,三是要符合国际惯例。

 

  5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多次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组织学习中央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地认真谋划,稳妥推进,积极作为,抓好落实,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上海浦东新区、成都郫都区等多地主动探索,勇于创新,迈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实质性步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谱写了时代的新篇章。

 

  积极开展先行探索 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聚能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使知识产权改革从运用和保护拓展到了知识产权的“全领域”。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高度重视。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意味着将从以往的知识产权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管理体制,鲜明地表现了‘政府再造’的有效性目标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特征,对于国家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所言,代表了学界与社会的呼声。

 

  改革试点不断推出,改革实践效益彰显。2017年7月18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精神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要求,福建厦门、山东青岛、广东深圳、湖南长沙、江苏苏州、上海徐汇区等6个地方成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首批试点,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事实上,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不仅符合知识产权工作的客观规律,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据统计,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189个成员国中,有183个实行了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仅有我国及朝鲜、柬埔寨、埃及、希腊和荷兰等6个国家实行专利、商标和版权机构分散设置。

 

  5年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地方实践,正在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集聚着发展的巨大能量。 2014年11月16日,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的知识产权局。几年来,上海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努力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和保护、运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确立了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合一”集中管理体制,构建了“管理和执法统一、保护和促进统一、交易和运用统一”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调解仲裁、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搭建了“投、贷、保、易、服”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平台,为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基础保障。特别是通过改革实现了知识产权公共事务“一站式”办理及举报投诉集中受理,做到了“一个部门管理、一个窗口服务、一支队伍办案”,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理知识产权业务。企业及创新主体纷纷反映,上海浦东新区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切合中央精神,符合知识产权基本属性,契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维权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5年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国务院批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14个部委联合印发中新广州知识城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对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作出安排……改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历史,总是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为其标注下鲜明的印记。知识产权人的改革创新梦想,正在通向现实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添动力

 

  专利代理行业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构成和服务创新主体的重要依托,深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也成为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点。5年来,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知识产权领域激荡。

 

  围绕简政放权,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取消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审批初审”事项,简化了审批程序。针对一些地方代理机构偏少、代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全国12个省(区、市)试行降低专利代理机构设立门槛,放宽专利代理机构股东条件限制,下浮专利代理人考试合格分数线等优惠政策。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打造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实体业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努力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发挥专利代办处辐射广泛、贴近基层的特点,不断推进相关业务的下放。在34个代办处开展专利事务服务的受理业务,方便申请人就近办理各类专利事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也在部分高校院所紧锣密鼓地进行。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在前期小范围试验的基础上,印发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又称“西南交大九条”),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开启了学校科研成果批量转化的新阶段,被誉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小岗村试验”。

 

  “西南交大九条”赋予高校的完全成果处置权和奖励权,将过去的“先转化、后确权”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极大地提高了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短短半年时间内,已有超过120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其中磁浮二代转向架成果转化加速,工程样车已与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联合设计。同相供电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签订1亿元合同。此前,在2010年至2012年的3年间,西南交大只有7件专利得到转化。

 

  西南交大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以《科技成果确权 自主创新提速》为题,用了近5分钟时长专题报道了西南交大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新尝试和新实践,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目前,此项改革的经验已经在更大范围推广。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强音,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砥砺奋进,创新发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坚定不移 砥砺前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5年来,伴随着改革创新的大潮,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备受关注。

 

  改革是破解事业发展难题的钥匙。5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跻身知识产权大国之列,但仍有些老大难问题亟待破解,知识产权多而不优、保护不力、效益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追根溯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管理多头分散,制度优势难以发挥。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就是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更加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权益,以改革之力破解难题、支撑发展。

 

  改革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是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等工作的迫切需要。知识产权的分散管理,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制约了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了企业创新成本。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实现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改革,同样如此。面对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重任,我们要坚定信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确保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知识产权报 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