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产权工作 > 2004年
“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4-12-21

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联手促农产品商标注册

  本报讯(记者曾旭辉  魏振豪)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积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这一措施的出台,将使“品牌富农”、“品牌兴农”逐步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发展战略。

  “迁西板栗”、“涪陵榨菜”、“信阳毛尖”……这些响当当的地方品牌被注册为证明商标后,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法宝。现如今,“公司+农户+商标”已成为利用知识产权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并且,这种增收模式已遍布全国。

  近几年来,重庆市工商局全面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鼓励推行“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品牌农业,涌现出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陵榨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0年获得注册后,企业绩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涪陵榨菜可实现产值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出口创汇1050万美元。

  河北省迁西县工商局积极配合县政府,加强“迁西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迁西板栗”专卖店、培养板栗营销经纪人队伍,使板栗生产、销售良性发展。2004年,受干旱的影响,板栗产量虽然仅1.3万吨,但栗农在一个月内以每公斤12.2元的平均价格全部售出,栗农直接收益1.59亿元,品牌主导、规模经营促成了减产增收。

  “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后,河南省信阳市工商局指导信阳市茶叶协会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商标”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从业茶农20余万人。2004年,“信阳毛尖”产量达1450万公斤、产值7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1%、28%。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正是从服务“三农”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并加大农村地理标志和商标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本地区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申请注册的指导工作,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该通知明确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的确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评价、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中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技术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对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在审查之前,要告示农业部所属的地理标志技术审查机构的意见,并由农业部出具书面意见。

  在具体措施方面,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农业部门要开展本地区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保护要求的农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品质特征、生产加工、流通等情况。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共同开展对已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发展规划及推进措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鼓励和支持商业资金投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工作的发展。

  目前已经注册了证明商标的地方负责人纷纷表示,将继续积极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将知识产权运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使“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更为清晰,实现“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