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百强创新集群凸显创新成色(知识产权报)

——名列前十!中国的创新力是怎样炼成的?(二)

在中国创新的热力图上,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闪耀光芒。

在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一,这是中国上榜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不仅如此,《报告》排名前十位的创新集群中,中国占据三席,分别排名第一、第四和第六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名列榜首。

创新高原上一座座高峰耸立,构成了中国创新的骨骼。这些创新集群,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构成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中国创新集群何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介绍,中国能够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取得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中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创新投入的持续增长、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日益优化,以及各类主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报告》显示,科学论文发表量前三甲的集群分别为北京(占全球总量的4%)、上海—苏州(2.5%)和深圳—香港—广州(2.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比中,深圳—香港—广州(9%)位居全球第二。

一组数据凸显了创新投入和知识产权激励在此间发挥的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2.36分,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52.4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372.7万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校和科研机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15.4万次,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场景中加速落地。

创新集群发展的源动力从何而来?

当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这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在激励创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为例,2024年,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11.3万件,占国内总量的12.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27.5%。过去5年间,该创新集群风险资本交易量密度为每百万人135宗。活跃的创新生态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高素质人才汇聚,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排名前十的创新集群中,北京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在今年6月底达到171.8件,稳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彰显了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里,北京每百万居民提交了255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半导体等成为北京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产业领域。

上海持续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改革,打造全球创新要素的知识产权“强磁场”,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沪累计达到603家。

苏州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与制度保障。《报告》显示,“上海—苏州”创新集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为3.3%,聚焦于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制药、医疗技术等领域;科技论文发表量占全球比重为2.5%,集中在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宁波首次跻身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得益于其活跃的民营经济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规上企业年研发投入超千亿元;通过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宁波专利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已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跻身百强的宁德创新集群充分体现出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快速进步——近年来,引进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以知识产权引领创新、促进运用的发展格局。

WIPO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表示,大湾区、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已成为驱动未来科技与创业发展的创新枢纽,中国创新之路的成功不仅是国家的成就,也是对全球创新生态的重要贡献,为全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