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近日,《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是福建首部综合性知识产权法规,将为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条例》的出台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黄水木表示。
筑牢法治基础 突出福建特色
“《条例》的施行有利于全方位赋能发展、有利于全流程规范管理、有利于全链条保护创新。”黄水木介绍,《条例》明确各类知识产权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支持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环节,推动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条例》共7章55条,围绕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社会共治、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呈现出突出激励创新创造、突出优化营商环境、突出厘清各方职责、突出体现福建特色四大鲜明特点。
在激励创新创造方面,《条例》引导地方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人才等措施;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立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共同加强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等,旨在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强化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制度性支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产权支撑。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条例》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出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加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机制等,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提升福建省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对标“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的工作要求,《条例》致力于厘清各方职责,形成合力。一是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健全议事协调机制。二是明确部门职责,规定市场监督管理(知识产权)部门牵头实施知识产权工作,各类别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按职责抓好落实。三是明确社会共治要求,规定行业组织、网络服务提供者、展会活动主办方和承办方等有关知识产权的职责要求,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
强化协同保护 打通“行刑衔接”
建立多元共治的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是《条例》的亮点之一。《条例》明确,要建立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自我保护与社会共治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福建省司法厅副厅长黄洪旺表示,将加强对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规范各地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建设,培养壮大调解员队伍。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海关建立行政保护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司法与行政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形成保护合力。
“目前,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知识产权局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建设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建立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联动和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技术调查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和业务研讨交流三项合作机制。深化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建设的福建省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共同遏制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平衡保护商业秘密与科技人员就业创业合法权益。”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吴丽雪表示。
加快成果转化 将“知产”变“资产”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条例》设立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章,系统构建市场化、法治化、高效化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着力打通从‘纸面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省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主任刘征颖表示。
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专利转让许可1.45万次,惠及超1.1万家企业,达成开放许可数居全国第七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114.58亿元,推动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2.2万件。截至目前,福建省2.9万件专利进入专利转化资源库,1.6万余家企业使用盘活系统,收藏专利2万条、评价专利数达1.9万条;支持建设15家省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指导组建4个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建立电力、纺织服装等6大产业16个技术领域专利池,入池专利979件,推动达成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866件,促成专利开放许可130余件,其中先进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运营中心供需对接超32亿元。
刘征颖表示,下一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围绕《条例》贯彻落实这条工作主线,持续推动创新质量提升,推动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导航,为创新主体提供专利布局与挖掘服务,引导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持续推动专利产业化加速,一体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和高质量专利池建设,鼓励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推进“双五星”专利转化运用,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作用;持续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挖掘培育地理标志资源,建设“地标展馆”“地标城市会客厅”等可视性地理标志文化展示体验馆,深化地理标志国际化合作,打造省域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全国范例。(记者 张彬彬 通讯员 夏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