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分论坛三在京举行——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1分钟就能创作出1首原创音乐、6幅艺术画作、6000字短篇小说时,知识产权制度与AI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4月22日,由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分论坛三在京举行。此次论坛聚焦“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生态构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和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生态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与挑战。
AI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科技产业加速转型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汪旻梁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国已纷纷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视其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相关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构建完善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知识产权制度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在专利法律人格方面,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发明人存在争议;在专利授权标准方面,相较于人类,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学习能力有绝对的优势,且不受时间、精力的影响,可以相对容易地产出海量的成果,现行专利审查标准是否需要调整存在争议;在侵权责任界定方面,人工智能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时,应当由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汪旻梁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行动,开展产业调研、完善审查标准、发布专利指引,全力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现如今,AI技术对知识产权领域已进行全面渗透:从申请环节的全球技术动态监测,到审查环节利用大模型技术开展专利和商标的智能分类和检索;从保护环节的侵权证据自动识别,到转化运用环节的专利价值智能评估,AI正重塑知识产权工作流程。中国专利信息中心主任刘彬介绍,目前,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在AI技术应用上积极探索,通过联合开发AI驱动的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实现了语义检索、智能分析等功能,大幅提升了知识产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审查工作面临新形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下称复审无效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申诉处处长高雪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部门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重点关注与新技术相关的法律热点,在审查实务中注意以国家政策指引审查实践。在主体问题上,以典型案例传递人工智能不能作为专利申请发明人这一观点;在客体审查方面,将技术发展的特点融入专利法对客体“技术性”要求的把握中;对于充分公开问题,遵循专利制度“以公开换保护”为原则的立法基础,重点关注发明对现有技术作出的贡献在申请文件中的公开;在创造性问题上,除算法与大模型相关发明创造外,还注意到现阶段算法与应用场景的这类专利申请,对其将算法与应用场景有机结合后对现有技术作出的贡献给予合理保护。
创新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融合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实践。有嘉宾坦言,AI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辅助企业高效获取知识产权资产、精准评估专利价值、及时监测行业专利信息等。也有嘉宾表示,以影视行业为例,人工智能在促进影视制作技术提升、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保护的新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是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以自身丰富的AI创作实践为切入点,展示了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无限可能。沈阳透露,他借助AI绘画创作了7万幅作品,还利用AI撰写小说、评论、预测事件等,创作质量和效率令人惊叹。他提出“AI时代选择即创新”的观点,指出在AI创作过程中,个人的历史数据和提示词成为独特的创作要素,AI能够根据这些数据生成个性化内容。
但沈阳也强调,AI创作的爆发式增长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在版权归属方面,AI生成的作品归属难以界定;在艺术风格保护上,目前法律尚存在空白。例如,AI绘画在学习知名画家风格进行创作时,很难判断是否构成侵权。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和法律界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以平衡鼓励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
中关村温泉科技园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支持。例如,该科技园通过设立政务服务站,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进程;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闭环,构建AI知识产权转化“黄金矩阵”;深化AI生态赋能,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此外,园区还为企业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科创高地。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保护机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 陈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