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护航创新创造 激活“津”彩动能(知识产权报)

天津滨海新区奋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渤海湾畔,天津东部,天津市滨海新区坐落于此。作为我国北方首个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新区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更是环渤海经济圈改革开放的先锋阵地。

“自2023年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以来,滨海新区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开局、高水平落实,以知识产权保护护航创新创造、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当战略擘画转化为创新实践,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正勾勒出知识产权赋能发展的生动图景:目前,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2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79家;2024年,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超2.6万件,占全市36.4%,同比增长21.3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61.6件。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体制“样板”

2023年,滨海新区结合发展实际,印发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有关方案,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知识产权赋能工程、智慧港口知识产权护航工程等六项重点任务。

滨海新区高规格配置推进机制,构建了全国首个党政主要负责人“双重推进”的高地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双总召集人,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根基,为创新之路保驾护航。

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立的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作为区政府工作部门,同时加挂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局牌子,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之一,也是在全国2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局。此举进一步打通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链条,使其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精准对接,助力构建更高水平扩大开放阵地。

强化全面保护,优化发展环境

2024年,全球首套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在天津滨海完工交付;同年,由天津大学等团队协同开发的全球首款可开源“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成功落地……这些硬核科技成果的密集迸发,正是滨海新区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浇灌出的创新之花。

2024年,滨海新区成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进一步强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与行政处罚的有机衔接。针对专利重复侵权这一痛点,滨海新区通过适用地方法规,进一步加强对专利重复侵权行为的处置,其查办的专利重复侵权案件获评2024年全国专利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滨海新区积极建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区—开发区”两级联动机制,采用“先行裁驳、另行请求”审理模式,大幅提升办案效率,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57天。面向国家超算中心、海河实验室等战略科研机构,该区创新推出“订单+专家”知识产权护航模式,助力芯片、生物医药等事关国家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

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滨海新区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全链条保护、优化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转化运用高地,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渤海之滨竞相奔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强劲动能。(记者 张彬彬 通讯员 王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