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策源能力、动力源头和成果运用——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评定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位;上海牵头和参与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5项研究成果;截至今年5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603家……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并且专门提出,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2018年、2023年两度来沪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作出明确指示和部署。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沪考察时强调,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浦江潮涌,东方风来。十余年间,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用政策牵引的“阳光”、服务保障的“雨露”、营商环境的“土壤”,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拔节生长。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表示:“置于其间,上海知识产权发展坚持改革引领,始终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保持着‘同频共振’,向开放要活力、用服务铸实力,持续深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输送能量。”
尤其是围绕科技创新“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些核心问题,上海梳理出一条知识产权发挥主要作用的“解题思路”。
——“放权松绑”激活内生动力,一视同仁吸引全球要素,不断壮大创新队伍。
向内,上海着眼于让“科学家”拥有更多自主权,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努力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激励上做“加法”。
上海交通大学(下称上交大)徐凯教授团队在腔镜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深耕近20年。通过上交大首创的“完成人实施”模式,由徐凯作为发明人的核心专利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其本人,以专利出资的形式实现市场化。目前,超过六成的“上交大系”科创企业已经对学校形成正向科研反哺,激励着更多新质生产力飞出“象牙塔”,生长在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
向外,上海认真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打造吸引全球创新要素的知识产权“强磁场”。
“作为一家日本生物制药公司,我们很高兴看到,近年来上海不断推动建立医药采购专利侵权争议快速化解程序,有力保障了医药领域的创新权益。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上海知识产权工作情况领馆通报会,了解到上海在知识产权申请、打击侵权、诉讼维权等方面都把‘平等保护’付诸行动。先进的知识产权制度和营商环境,是我们在华加大研发力度的信心来源。”武田制药中国法务部高级专利顾问大泉直人表示。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速度与温度,用保护“满意度”赢得创新“主动性”。
保护力践于行。
“近年来,上海各级法院坚持依法公正高效办案,顺利完成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改革全落地,持续加强关键技术领域司法保护,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我们对主观恶意大、侵权危害后果严重的案件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2024年判赔金额同比上升132.4%,让恶意侵权者付出了沉重代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黎淑兰介绍。
保护倍道而进。
上海持续健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两翼”,推动在临港、黄浦、静安、普陀、杨浦、松江等6个地区建设首批保护中心分中心,让知识产权保护的“触达”更快速。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创新设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让技术支撑能够更快响应产业所需。
在浦东新区,通过首部知识产权法规立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优先推荐制度率先落地,行政、司法、仲裁、调解的衔接机制进一步打通,跑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浦东速度”。在徐汇区,“甘棠树下”于是法官工作站、“智联·西岸”检察官工作室、滨江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等陆续走进“西岸智塔”“模速空间”等创新生态园区,帮助园区企业快速调处、就地化解知识产权纠纷,让知识产权保护快速“见效”。
保护可感可及。
上海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1+1+X”体系建设,将13项区统管事项全量纳入区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升级建设“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让知识产权保护“只需要跑一站路”。在外滩中央广场,黄浦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成为一道独特的“门面”。“我们面向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打造了创新体验帮办、圆桌会办、综窗联办、专窗研办等服务模式,为的就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举措服务人民’。”该窗口负责人表示。
——通过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一揽子”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
自2021年6月起,上海首批实施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接续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通过4年多的时间,布局建设起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基地、产业运营促进中心等多层次多能级的运营服务载体,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支持“饿了么”等企业探索专利开源新模式,推出国内首批通过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的开源专利,为科技成果转化开拓了“新出口”、搭建起“高速路”。
自2019年起,上海加速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完善服务机制,为科技创新的高投入“解渴”、为成果转化的“长线作战”“蓄水”。近年来,上海知识产权金融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更加多元,单年度质押融资金额由2019年的13.58亿元平均翻了超10倍。2023年以来,上海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让知识产权“换现”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逐渐进入“深水区”,更加需要发挥好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知识产权工作,还渗透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涉及的经济、财政、人才、教育等多个领域。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上海知识产权工作将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促进转化运用为重要牵引,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关键保障,持续高标准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重点做好推进首创性改革、支撑引领型开放和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三篇文章’,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增添更为澎湃的动力。”芮文彪说。(记者 李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