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答卷”(法治网)

跑出企业成长“加速度” 擦亮最优环境“金名片”

浙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承担着“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助力浙江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

“‘浙江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典型样本’,也是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代表性‘地方答卷’。”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说。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解码这份答卷的丰富内容,以期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浙江答卷”成为各地参考的“可借鉴方案”,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有益助力。

厚植全面创新好生态

跑出了企业成长“加速度”。全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两周前,宇树科技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奖,是今年唯一获奖的中国企业。

驶上了能级提升“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增长到45.1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到491.6万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擦亮了最优环境“金名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连年攀升,连续4年获得中央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优秀等次。

……

浙江的知识产权答卷“熠熠发光”。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挥知识产权赋能作用,5年内3次召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大会,高位推进、迭兴热潮,着力做深做透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四篇文章”。

知识产权创新活力迸发,需要肥沃的“黑土地”。浙江便厚植全面创新好生态。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将浙江营造的创新生态称为“热带雨林式”,而路径或方法则称为“五个一”。绘制“一张图”,高规格制定印发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系统编制发展路线图。立好“一部法”,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综合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全面加强法治保障。打通“一条链”,推进省委重大改革——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破难点、出亮点。设立“一个奖”,即全国首个涵盖所有门类的省政府知识产权奖,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构建“一张网”,建立省市县三级梯次递进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网,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近五年翻了一番多。

浙江坚信,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才有动力。目前浙江已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21家,24.6%的发明专利享受快速预审服务,平均获权周期压缩至3个月以内。将专利行政执法权下放至县级,实行专利纠纷裁决“简案快办”,办案周期压减50%以上。创新“能调不裁、能裁不诉”的“枫桥式”纠纷化解机制,2024年化解纠纷1.8万余件。持续开展系列执法行动,2024年共查办侵权假冒案件7256件。率先探索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三合一”司法审判机制日臻完善,案件审限内结案率提高至99.4%。

构建知产大保护格局

观察浙江各地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实践,可以发现,法治的分量在其中占比很重。

杭州以其良好的创新生态而著称。从人形机器人,到脑机接口设备,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以来,频上热搜的科创成果很多都与杭州相关。

在杭州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拿出的种种扎实举措中,筑牢创新生态保护屏障,便是其中之一。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宦金元介绍,杭州出台《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建设创新活力之城提供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组织开展“雷霆”“剑网”等知识产权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去年办理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33件,判罚金额超1亿元。建立知识产权行政司法诉裁、诉调衔接以及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技术调查官资源共享等机制,设立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基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在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浙江义乌,同样能看到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作用。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义乌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建飞说,义乌强化“一站式”保护,全力保障企业权益。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公安、海关、法院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侵权投诉“一窗受理、联合执法、快速处置”,创新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案快办”措施,办案周期平均压缩50%,有效解决维权周期长的难题。

义乌还全力护航品牌出海。设立迪拜、法兰克福海外知识产权服务指导站,健全纠纷预警、跟踪和应对机制,为品牌出海提供“一揽子”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累计服务外贸主体2万余家次,海外纠纷案件有利结果从2023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65%。拓展重点出海企业海外商标抢注监测及应对工作,加大跨境电商、海外展会等领域维权援助力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节约应对成本超6000万元。创新推出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推广“临时禁令(TRO)保险+维权援助”等特色产品,支持投保商家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合规风险监测,企业海外维权成本降低90%以上。

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

浙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也在全面加强。

浙江高院一审审理的涉“施耐德”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依法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判决侵权人赔偿1.06亿元; 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涉“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侵害发明专利权及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两案,对侵权人适用1.5倍惩罚性赔偿,两案共判赔7800万元,有效遏制了故意侵害发明专利权的严重侵权行为。

针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严重侵权行为,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依法提高侵权成本,不断加大惩戒力度。近三年全省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共109件,总金额达5.17亿元。

“我们以严格保护为导向,全面加大保护力度。”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惠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浙江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11.1万件,其中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0.8万件、刑事一审案件2630件、行政一审案件153件;受理涉数字经济案件7.3万件,占收案总量的65.7%。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涉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典型案例,都在浙江法院诞生。例如,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杭州知识产权法庭二审的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责任案件,划清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边界,同时对大数据模型训练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传媒法典型案例。对于这些案件的依法审理,有助于推动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浙江的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据衡付广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进浙江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浙江量身定制了一批知识产权领域重点项目。同时,推动改革先行先试,结合浙江资源禀赋,指导浙江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工作,支持杭州市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试点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注重强化新兴产业服务,支持浙江布局建设2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为多个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建设2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浙江省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此外,促进对外开放,支持浙江举办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等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浙江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