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布局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新棋局(知识产权报)

以创新为纽带,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人形机器人在展台上灵巧舞动,医疗微型机器人在血管中精准穿行,农业机器人在田野间智能作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向世界展现了一幅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壮阔图景。在这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顶级盛会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护城河”,更是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全球协作的“通行证”。

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下降3%,中国逆势增长5%,市场份额攀升至54%;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至4万元区间,四足机器人出口量全球第一;北京亦庄开放近千个数据采集点位……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组数据引起产业界的密切关注。

谁掌握核心专利、主导数据规则、引领标准制定,谁就将定义人机共生的未来。在这场汇聚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1500余件展品的科技盛会上,一个超越技术本身的共识日渐清晰: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本质是知识产权规则的角力。

专利突围,从“卡脖子”到“强筋骨”。“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演讲中展示的第二代3D激光雷达,精度达厘米级,单价仅千元。这款打破国际垄断的产品背后,是中国企业“九年磨一剑”的专利攻坚。从电机、减速器到传感器,该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护城河,使物流机器人整机成本降至数千元。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技术路线层面。“AI+空间计算”是推动机器人落地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这一技术正重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指出:“机器人创新的核心在于机构学,它是科学到工程、人工智能到机器人的桥梁。”当前,全球机器人技术竞争已从单一产品转向系统生态,知识产权布局需从“点状防御”转向“链式掌控”。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宣布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推动“Joy inside”平台开放大模型接入,正是通过知识产权共享降低创新门槛的生动实践。唯有将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才能在具身智能的浪潮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大会上,全球首个具身机器人4S店内人流如织。而一墙之隔的会场里,一场关于数据主权的交锋正在上演。

“北京亦庄开放近千个真实场景数据采集点位,建设PB级共享数据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磊宣布启动“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这项被称作“机器人试验田”的工程,首次将城市公共空间转化为数据资源池,并配套全国首创的“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等八项政策。

通过此次大会,我们看见知识产权的新范式:硬突破——以核心专利筑牢产业根基,让国产激光雷达照亮自主之路;软联通——以数据共享打破资源垄断,使北京亦庄的试验场成为世界实验室;立规则——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精准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潮头,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形成统一共识:知识产权是具身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操作系统”。它既要为创新者“确权”,激励核心技术突破;也要为产业发展“赋能”,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更要为全球合作“立规”,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当机器人从工具走向“伙伴”,从工厂走向生活,知识产权制度必将以其平衡保护与激励、创新与共享的独特价值,为人类智能文明的跃升提供坚实支撑。(记者 陈景秋)